资料|李公明︱一周书记:拒不回归的昆德拉与他的……怀疑和抵抗

资料|李公明︱一周书记:拒不回归的昆德拉与他的……怀疑和抵抗
文章图片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 [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著 , 刘云虹 / 许钧译 , 南京大学出版社/雅众文化 , 2021年1月版 , 332页 , 68.00元
新年读的第一本书是昆德拉传记 , 法国作家让–多米尼克·布里埃(Jean-Dominique Brierre)的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原书名Milan Kunders: Une vie d’écrivain , 2019;刘云虹、许钧译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1年1月) 。 自八十年代以来读了这么多年昆德拉的小说 , 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传记 。 昆德拉一直注意隐身 , 要写他的传记很困难 。 这部译作的出版也很不容易 , 比如中间曾两次易社 , 还有译者回复编辑的信函中的第一点“说明” (见“编辑手记”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85924/)和该书“译者序”中的最后一句“说明” , 可见真不容易 。 “编者手记”说 , 这些磨难就像老兵身上的伤痕——这话说得真好——因此希望“这星火 , 可以燎原吧” 。 新年伊始 , 读到“伤痕”与“星火”这样的编辑手记 , 真是有点鼓舞人心 。
作者布里埃是采访人员出身 , 写过多部艺术家传记 , “对新闻与材料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和捕捉能力 , 而其作家身份则令他对文学有自己的认识 , 有进入文本的独特方式” 。(见该书作者介绍)书中的原注释表明作者参考了许多文献 , 尤其是一些对昆德拉的访谈是第一手资料 , 但是由于作者没有对相关资料与研究状况作专门的说明 , 因此我不太了解他为撰写这部传记所做的学术准备的情况 。 本来 , 作为作家的昆德拉似乎一直不愿意被“研究” 。 一个最新的重要事例是2011年在他授权下出版的“七星文库”《米兰·昆德拉作品集》 , 剔除了他的诗歌作品、应时之作或他认为没有完成的作品 , 包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在《辩论》杂志发表的那些文章;而且与“七星文库”的通常做法不一样的是没有收入注释、评论和有关资料 , 只有经作者允许的由弗朗索瓦·里卡尔撰写关于他作品的唯一简介 。 里卡尔的解释是:“这确实是作者版 。 不是一个力图用各种各样的评论与注解压倒文本的博学或研究性的版本 , 也就是说不是一个阐释性的版本 。 ……就昆德拉而言 , 解释性的注释纯属多余 , 因为他的文本中没有任何晦涩的东西 。 昆德拉的风格就是明晰本身 , 没有晦涩的影射 。 依我之见 , 注解往往很快就会沦为阐释 。 ” (后记 , 294页)同年 , 洛桑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瑞士《时代》日报发表了《“七星文库”版的昆德拉 , 没有实质内容的版本》一文 , 指出并谴责这是“一种操控的企图” , 剔除所有资料只是作者把自己的某种工作形象强加于众的手段 。 文章认为“作者当然可以向往一种自动确立、内在统一并摆脱任何历史境况的艺术 , 这是他的权利 。 可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以严谨著称的文库合力追捧这种见解 , 这反而令人担忧” 。(295页)
在我看来 , 里卡尔的解释有问题 , 说昆德拉的文本中没有任何晦涩的东西因而不需要任何解释的说法显然不对 。 昆德拉自己在回顾《钥匙的主人们》的创作意图的时候 , 为了消除读者的有局限性的阐释而提供了解读的“钥匙”——“这个剧本更接近尤奈斯库的戏剧 , 而非政治剧 。 ” (65页)“昆德拉之所以经常觉得有必要为自己的作品 ,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 , 提供一份‘使用说明’ , 是因为有时他本人也由于含糊不清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助长了误解的产生 。 ” (66页)这说明必要的注释和解读并非多余 。 洛桑那个研究团队把问题看作是一种“操控的企图” , 则显得有点诛心之论 。 我倒是认为这个“七星文库”版正是因此而延续与证实了昆德拉的独特风格 , 自我认同形象的纯文本性本身也是重要的研究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