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李公明︱一周书记:拒不回归的昆德拉与他的……怀疑和抵抗( 二 )


对于昆德拉的作品 , 喜欢的读者很多 , 但也可能有误读;不喜欢的人则有可能是因为偏见和恐惧 , 都是因为昆德拉作品中的立场、倾向和思想意识 , 同时也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氛围与个人境遇都可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 我手头有一部多年前国内编辑出版的昆德拉研究资料 , 李凤亮、李艳编《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1999年) , 该书收录了国内文艺学、外国文学领域的部分学者、翻译家对昆德拉作品的论述 , 还有几篇国外学者对昆德拉的访谈和评论文章 。 其中有一篇是1986年瓦茨拉夫·哈维尔回答侨居西德的捷克采访人员卡雷尔·赫维兹加拉关于昆德拉的访谈录 , 尤为值得一读 。 这部资料辑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曾经有过的昆德拉热 , 今天回顾起来虽然有点时过景迁之感 , 但是这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至少让我们的回顾更增添了某种现实感 。 从多种视角来看 , 这部昆德拉传记尽管已经努力挖掘传主的人生经历 , 但是更鲜明的色彩是一部传主的文学创作和时代政治变化为中心的思想传记 , 实际上是一部把昆德拉的文学人生置于时代政治于文化的激流中予以考察和论述的作家研究 。
【资料|李公明︱一周书记:拒不回归的昆德拉与他的……怀疑和抵抗】“译者序”的题目是“清醒而拒不回归的昆德拉” , 主要谈了两个问题:“清醒、觉悟的目光”和“不可能的回归” 。 关于“清醒”和“觉悟” , 昆德拉自己在《被背叛的遗嘱》里有过很概括的表述:“我深深渴望的唯一东西就是清醒、觉悟的目光 。 终于 , 我在小说艺术中找到了他 。 所以 , 对我来说 , 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实践某一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 , 一种睿智 , 一种立场;一种排除了任何同化于某种政治、某种宗教、某种意识形态、某种伦理道德、某个集体的立场;一种有意识的、固执的、狂怒的不同化 , 不是作为逃逸或被动 , 而是作为抵抗、反叛、挑战 。 ”这里既包含有昆德拉面对八十年代末以后捷克的政治改变与自己的文学创作之间关系变化的清醒认识 , 他看到了市场与大众传媒对过往的文化传统的简单化隔绝与清除;同时更反映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普遍性意义和作家的根本立场的深刻认识和坚守 , 虽然他知道在政治急剧转折时刻中对他过往作品的政治化解读可能给他带来更广泛的声誉 , 但是他更知道过于政治化、过于意识形态化的阐释肯定会背离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初衷和他作为作家的身份认同 。 “清醒的认识 , 坚定了他的立场与选择:他不想让他的作品成为政治的注脚 , 也不想让他的作品成为他个人经历的附录 。 ” (译者序 , iv)一方面是“国家不幸诗家幸” , 愤怒出诗人;另一方面 , 政治来复去 , 只有人类的艺术作品生命永恒 。 但是在对他的作品的具体解读中 , 他的愿望与被文本所决定的阅读往往充满了矛盾 , 脱离了历史土壤和真实政治氛围的作品阅读根本无法进行 。
关于“不可能的回归” , 问题更复杂一些 。 对于昆德拉来说 , 所谓“回归”不仅仅是指离开捷克、被取消国籍之后的回国、恢复国民身份 , 而且还是对自己以往文学创作的重新审视和重新抉择 , 以及在更深的精神文化层面上对人类精神血脉的追寻 。 很长时间中他用捷克语创作的作品因政治原因在捷克斯洛伐克被禁 , 但是当捷克进入新时期、政治禁忌不复存在之后 , 他对于在捷克出版用捷克语重写的《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作品仍然犹豫不决 , 尤其不愿意的是重新出版他早期创作的诗歌 , 原因是什么?布里埃认为青年昆德拉被诗歌所吸引的原因既有捷克文化传统的因素 , 也有西方超现实主义诗歌的精神召唤 ,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青年昆德拉有着革命理想与激情 。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不难理解的 , 青春总是容易与革命、抒情诗歌联系在一起 。 我从前读《青春之歌》 , 很记得一个关于诗歌与革命的情节:北大的地下党负责人卢嘉川以雪莱“如果冬天到了 , 春天还会远吗?”的诗句结束他的广场演讲 , 林道静眼里含着热泪重复吟诵着这句诗 , 这是她的政治与诗歌启蒙的瞬间 。 多少年以后 , 一些读者读懂了这句诗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如果冬天到了 , 很可能说明春天会离得更远 。 从抒情诗歌到反抒情诗歌 , 我们与昆德拉有相同的体验 , 正如布里埃在书中所讲的 , “昆德拉变得清醒 , 摆脱了自己的革命幻想 , 于是便逐步放弃了与前一时期紧密相连的抒情性 , 转向疑惑和怀疑主义 , 在他看来 , 怀疑主义不会与虚无主义混为一谈:‘怀疑主义不会把世界变得虚无 , 而是把世界变为一系列问题 。 正因为如此 , 怀疑主义是我所经历的最丰富的状态 。 ’” (63页)对雪莱关于冬天与春天的诗句的理解变化 , 不也正是从与幻想相联的抒情诗歌走向丰富而深刻的怀疑主义的历程吗?昆德拉在晚年不愿公开再版他早期诗歌的原因 , 仍然与他在将近三十岁的时候促使他放弃诗歌的原因一样 。 当年放弃诗歌是因为他“变得清醒 , 摆脱了自己的革命幻想 , 于是便逐步放弃了与前一时期紧密相连的抒情性 , 转向疑惑和怀疑主义……” (63页)布里埃进一步指出当时捷克的艺术家与作家只能有一种单一、简化的世界观 , 但大部分人都知道现实是多样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 “在这个意义上 , 20世纪60年代初昆德拉选择转向虚构 , 是对捷克斯洛伐克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专制的反抗” 。(72页)那么对于他晚期不愿重新出版早年的诗歌 , 应该理解为他不愿意回到那个在革命幻想中抒情的自我中去 , 就如弗朗索瓦·里卡尔所讲的 , “他不再喜欢写出这些诗句的那个人 。 他和这位诗人不再是同一个人” 。(同上)我们从自身经验中很能理解 , 尽管有时会很自然地哼起小时候就熟悉那些优美旋律(本来很多就是从民歌中挪用过来的) , 但是我们再也不愿回到那个时代的抒情的自我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