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势|邓晓芒:西方文化凭什么成为当今的强势文化?

劣势|邓晓芒:西方文化凭什么成为当今的强势文化?
文章图片

中西文化比较 , 特别是 中西哲学比较 , 是当代中国学术的重要课题 , 也是将来至少一百年内不可回避的话题 。 然而 , 至今为止 , 仍然有不少人把握不住中西比较的宗旨 , 不明白比较的目的不在于争意气 , 而在于通过比较促使中华文化开拓视野、认清形势、制定切实的发展规划 。中西比较不是要比出双方的优劣 , 而是要在比较中找出自己文化的欠缺 , 以求改进 。
我认为 , 在一般意义上 , 历史有进步 , 文化无优劣 。 然而 , 文化虽然无优质文化和劣质文化之分 , 但在每一具体的历史时期 , 一种文化总会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 因而必须承认有优势文化和劣势文化之别 , 所谓“三十年河东 , 三十年河西” 。 此时劣势文化如果不吸收优势文化的长处 , 努力赶上时代的步伐 , 就会越来越落后 , 乃至被淘汰 。
所以 , 劣势文化不等于劣等文化 。 那些灭亡了的文明 , 如埃及、玛雅文明 , 以及那些至今还处于绝对劣势的文明 , 如澳洲或非洲土著的文明 , 也不是劣等文明 , 更不用说今天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华文明了 。 [1]但在一个文化竞争的时代 , 如果不看清人类文明的走向 , 如果劣势文化不努力向优势文化学习 , 那么历史不会因为你的文明仍然具有多种优良素质而手下留情 , 让你侥幸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
劣势|邓晓芒:西方文化凭什么成为当今的强势文化?
文章图片

△金字塔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深层次的秘密可以从这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中寻求答案 。 在这里 , 我想从哲学上阐明 ,西方文化近一百多年来成为了全球强势文化 , 其根源何在?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就必须在对比中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 , 即西方哲学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模式 。
一、爱智慧论
“哲学”这个概念来自西方 , 在古希腊 , 它意味着“爱智慧”(Philosophy) , 也就是对智慧本身的追求和热爱 , 将智慧本身视为高于一切其他目的的神圣目的 。 所以当年日本人最初译这个词为“爱知” , 后来才从古汉语中拈出一个“哲”字 , 改译作“哲学” , 意思是“智慧之学” , 这就是今天我们中国人习惯上所用的译名 。 虽然后来日本又有人把这个译名改了回去 , 但中国人一直没有跟着改过来 , 我们觉得“哲学”这个词用得很顺手 , 也很容易理解 。
但把“爱智慧”译作“哲学”(智慧之学) , 这一译法实际上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错位 。 因为数千年来 , 中国哲学有“智慧” , 但一直没有“爱智慧” , 有“智慧之学” , 而没有“爱智慧之学” 。
前几年国内学界争论得轰轰烈烈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 在我看来完全是一个假问题 。 当德里达说中国没有“哲学(philosophie)”时 , 他讲的“哲学”和汉语语境中的“哲学”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 但我们国内学人却连他的意思都没有搞清楚 , 就一轰而起 , 纷纷指责他的“西方中心论” 。
其实 , 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这要看你怎么理解“哲学”这个词 。 如果理解为“爱智慧” , 则中国从来没有过 , 今天也没有 。 中国人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因为对智慧本身的热爱而研究智慧的 , 总是为了别的目的 , 如解脱烦恼 , 长生久视 , 如治国平天下 , 如协调人际关系 。
然而 , 如果把“哲学”按我们通常那样理解为“智慧之学” , 中国当然自古就有了 , 今天也还有的是 , 甚至是铺天盖地 , “从娃娃抓起” 。 广告词里面天天念叨“道可道” , 于丹讲《论语》、讲《庄子》 , 儿童读经 , 都属于此列 。 这些智慧之学是要叫人“受用终身” , 但不是叫人探索人生和宇宙的秘密 , 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 老百姓学了“智慧之学”可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养生 , 当官的学了可以青云直上、稳座江山 , 企业家、军事家学了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商(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