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鹰人$消失的驯鹰人
文章插图
鹰猎文化作为一种古老民俗,已处在与法律现实相冲突的矛盾之中。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任江波
编辑 张寻
这是一项古老的习俗——早在几千年前,古羌族人就将鹰驯化为狩猎的助手和工具;元朝忽必烈管理鹰犬的部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这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鹰猎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名录;2021年,驯鹰术作为一项人类活态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敏感话题——“云南丽江,玩鹰人众多,玩的鹰全部依靠野外捕捉或买卖”“被捕到的鹰眼皮会被缝合,若真爱鹰,真想保护,又怎忍心缝合它的眼皮?”
“……丝线缝起了它的眼睛,獐皮栓住了它的双脚,犀牛角板扣在了它的尾羽……”这是纳西族一首古老的情歌。
“纳西族驯鹰习俗”是流传至今的一项民间传统活动,它以团队协作活动为特征,讲求人、鹰、犬三位一体,以大自然山水丛林为场所,体现了纳西族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以往每到金秋时节,漫步在丽江古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能看到纳西族男子手臂上架着形体剽悍的猎鹰,或悠悠散步,或围坐在古桥石栏上高谈阔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在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的背景下,传承了几百年的民族文化,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那曾经的风景线,当地人也很难说得清楚消失于哪一个具体的时间。
在那首古老的情歌中,有了对缝鹰眼、栓皮脚绊、扣尾板等纳西族驯鹰技艺的专用名词术语,也成为纳西鹰猎文化遭到诟病的口实。
文章插图
↑资料图。2020年9月24日,动物保护机构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将5只康复猛禽放归自然。图据视觉中国
最近几年,外界对鹰猎文化的批评一直没有停过。在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看来,在现今将驯鹰习俗列为非遗项目,是不妥当的。“驯鹰过程中以对个体猛禽的占有为前提,也会刺激非法捕猎及贸易行为,对野外种群造成伤害。”
相关业内专家表示,鹰猎文化若想继续传承下去,关键一点是人工繁育驯化技术为野生动物保护所用。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进行隼形目猛禽人工繁育驯化,既可使鹰猎文化不因非法猎捕而面临传承难题,也可对隼形目猛禽进行积极的保护。
“如果规范地进行鹰猎活动,能够将对环境生态的影响降低为零,鹰猎文化遗产是否能传承下去,取决于我们鹰猎人自己。”一位丽江纳西鹰猎文化传承人表示。
图腾:民族历史的独特记忆
干几干几胜玉龙桥冷土(走着走着到了玉龙桥)
汝汝工工本可冷哇休(晕晕乎乎就过了半天)
日特好子科克我克(喝酒吃饭放鹰放狗)
律不此美堆罗喜余江斥友妹(看起来人生真是美好啊)
在这首纳西族的传统民歌中,“我克”,汉语称为“放鹰”,和“喝酒”“吃饭”“放狗”一起,被列为人生几大美事。
这样的人生美事,73岁的和跃根度过了三十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十几岁在省城汽校学开车,后来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商海浮沉,虽也得到过淘金的愉悦,但也来去匆匆。
“五十岁刚到,碰到了好政策,就从单位退了下来,好在身子骨硬朗,便重操自己喜爱的上山鹰猎。从此一发不可收,每年一到秋分令节,就熬鹰遛犬,待时机成熟,就走遍了丽江的拿摩六台(泛指丽江的各个角落)。”
作为古羌人的后裔,纳西族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之间。古羌人将他们狩猎到的野生动物驯化为羊、牛、马、鸡、猪等家畜家禽,也将驯化的狗和鹰作为狩猎的助手和工具,逐步形成原始鹰猎文化形态。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唐寅|弘治十二年的那场唐伯虎科举舞弊案,吴宽信札揭露实情!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古诗词#关于王昭君的古诗词集锦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冷兵器#名字最好听的九种冷兵器,风翅镏金镗上榜,第一你绝对想不到
- 满山川@采撷日光的暖意,走进冬之素简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我们的天才儿子|《我们的天才儿子》常来的浙图,浙图找出了他的翻译十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