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迎年丨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兼评牟宗三的荀子研究

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
——兼评牟宗三的荀子研究
作者简介丨陈迎年 , 哲学博士 , 华东理工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
原文载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3期 。
摘要
荀子的历史命运可谓多舛 , 其影响总不及孟子 , 亦难讨人喜欢 。 晚清以降 , 现代化思潮汹涌澎湃 , 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 , 荀子被分裂而成“尊荀”和“排荀”两派 。 牟宗三则集这种分裂于一身 , 把荀子当作“内圣外王”的一个中介 , 在客观知识的意义上尊荀 , 在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的意义上排荀 。 被分裂的荀子 , 标示着现实生活中知识的、道德的、物质的利害的纠结缭绕 , 时学科学、民主概念的浮泛不切 , 以及中国哲学现代化道路的崎岖漫长 。
历史总能见出其动态 。 这里关注荀子身价的涨涨落落 , 却更留心涨落的因缘 , 欲分析思想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 对于这种关系 , 一般来说可以有正反两方面的理解 。 意大利的克罗齐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英国的柯林伍德也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这是正面的理解 , 强调历史与哲学具有同样的性质和意义:大凡人类以往的行为与活动 , 只有经过思想的理性反省以后 , 才得以进入历史的视野 , 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 。 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种理解是:大凡思想 , 只不过是人类实用或功利的反映 , 思想总跟着实际生活走 , 历史就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 , 只会按照生活的涂抹来装扮自己 。
如果我们将实用或功利理解为一种现实的切身利害 ,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上述两种理解实为两极相通 , 相反相成 。 因为 , 切身利害不仅仅只是物质利益的 , 它也可能是思想的 , 包括知识的和道德的等 。 在本源层面上我们实在很难判定各种利害之高下 , 但手段的选择虽可以造成某种区别 , 因而争论实际生活跟着思想走 , 还是思想跟着实际生活走这两种理解的对错是非 , 意义并不大 , 问题只在于如何切入这种循环 。 在这个意义上 , 康德强调“人们虽然可以互相指责愚蠢和不理智 , 却永远不能互相指责卑鄙和恶毒:因为他们每个人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时毕竟全都在奔赴一个对每个人都是快乐的目标” 。
当然 , 康德并不是一个历史相对主义者 , 我们的任务也不是要将荀子葬入虚无 。 这里的一个基本判断是 , 历史上的荀子面相众多 , 彼此之间充满着矛盾 。 但这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 , 我们恰恰可以通过这些矛盾的陈述来清理出历史的事实 。 哲学必须首先直面这种历史的事实 , 然后方能够进入生活、建设生活;反之 , 缺乏或无视这种历史的维度 , 哲学可能高明爽朗 , 但却难以避免自说自话的宿命 。 是故这里的第二个基本判断是 , 并不是每一位现代哲学家都具有现代意识 ,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道路依然崎岖漫长 。 对于中国现代哲学家来讲 , 这个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 限于篇幅 , 本文重点关注荀子晚清以降的历史命运 , 并将其绾结于牟宗三的荀子研究 , 抛砖引玉 , 以俟来者 。

荀子的生卒年月现在已经不能确知 , 《荀子》一书为弟子辑录 , 亦或有后人杂凑的成份 。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孟子荀卿列传》 , 就已经奠定了荀子与孟子并列而为儒学大宗的历史地位 。 当其时 , 荀学实对两汉经学有较大影响 , 按照清汪中《荀子通论》的说法 , “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 , 荀卿也” 。 但是 , 荀子的影响较孟子要小 , 且有了下降趋势 , 东汉已经不及西汉了 。 至唐 , 韩愈的《原道》建立了某种“道统” , 而荀子被判定为“择焉而不精 , 语焉而不详” , 其间虽有柳宗元、刘禹锡等发明天人之论 , 以及杨倞之注《荀子》 , 然荀子日益被贬抑的命运已不可变 。 人们渐渐习惯了“孔孟之道”的说法 , 至元 , “亚圣”孟子“配食宣圣” , 可谓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