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再冰|梁思成逝世50周年之际,女儿梁再冰出书深情忆父母( 二 )


“今天再读妈妈这一行提示 , 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她当时的心情和用意 。 ”梁再冰认为 , 母亲当时不仅是在鼓励她 , 也是在鼓励自己 。
信中 , 林徽因这样解释七七事变 , “现在我要告诉你这一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 , 你知道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 , 这一次又是为了点小事就大出兵来打我们” , 并坚定地说 , “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 , 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 , 我们都愿意打仗 。 ”
此时的林徽因 , 还不知道战争开始后 , 自己和丈夫的事业、家庭以及身体将经历怎样的磨难与摧残 , 但她认真地告诉年仅8岁的女儿 , “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 , 什么都不怕 , 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不久之后 , 林徽因和梁思成便抛下北平相对安逸的生活 , 带着年幼的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以及林徽因的母亲 , 一起踏上南渡之路 。 他们先从北平到长沙 , 停留两个月后 , 再前往昆明 , 后又迁往李庄 。 一路上 , 他们经历了贫病交加 , 甚至死亡的阴影笼罩 。
在长沙 , 梁再冰第一次感觉到一家人的生活完全变了样 , 没有四合院和花草树木了 , 没有单门独户的住所了 , 没有厨师和保姆了 , 父母必须自己动手做饭 , 洗衣 , 打扫卫生 , 照顾孩子 , “对于不习惯、也不熟悉家务劳动的爹爹和妈妈来说 , 这当然是非常辛苦的差事” , 但让梁再冰意外的是 , 父母对此很少抱怨 , “爹爹和妈妈立即开始学习做家务 , 还常常互相调侃 , 生活骤然变苦 , 家里却依然有趣有乐” 。
1938年1月 , 到达昆明后 , 旅途的劳累加上当地的潮气 , 使梁思成得了严重的关节炎 , 脊椎毛病也恶化了 , 不能在床上平躺 , 只能日夜半坐在一张帆布软椅上 。 在这期间 , 有美国的大学和博物馆写信邀请他到美国访问讲学 , 但是 , “父亲不愿在这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离开自己的国家 , 哪怕是暂时的……”梁再冰在梁思成诞辰85周年的纪念文章里写道 。 1939年秋 , 大病初愈的梁思成 , 便和刘敦桢带队赴川西开始新一轮田野调查 。
在缺医少药、条件艰苦的李庄 , 林徽因连续几个星期高烧40摄氏度不退 , 梁再冰早上起床 , 常常看见她的床前挂着许多汗湿的毛巾 , 虽然最终撑了下来 , 但林徽因从此失去了健康 , 需要长久卧床休息 , 可她稍有好转 , 便继续协助梁思成做建筑学研究工作 。
【梁再冰|梁思成逝世50周年之际,女儿梁再冰出书深情忆父母】抗战胜利后 , 梁从诫有一天与林徽因谈起1944年日军攻占贵州独山的危局 , 梁从诫问林徽因 , 如果日本人真打进了四川 , 打算怎么办?林徽因若有所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 , 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急了:“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 , 那你们就不管我啦?”林徽因握着儿子的手 , 仿佛道歉似的小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 , 恐怕就顾不上你了!”这份平淡语气中蕴含的凛然之气 , 让梁从诫的泪水夺眶而出 。
“我们遍体鳞伤 , 经过惨痛的煎熬……我们不仅体验了生活 , 也受到了艰辛生活的考验 。 我们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 , 但我们的信念如故……”1946年2月 , 林徽因在给美国友人费慰梅的信中 , 这样描述战后与老朋友重逢时的心情 , 和9年前“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是那么相似 。
“走上一条非凡的建筑人生之路”
梁思成和林徽因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 与他们在建筑领域的追求是融为一体的 。 作为中国建筑学界一代宗师 , 早在美国留学期间 , 他们便立志回国后研究中国建筑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