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再冰|梁思成逝世50周年之际,女儿梁再冰出书深情忆父母( 六 )


往西南迁移的路上 , 炮火与困境中 , 梁思成和林徽因仍竭力让一双儿女开心一些 。 在简陋的旅馆里 , 梁思成教孩子看地图 , 辨识一路走过的城镇山川;在贵州晃县 , 林徽因突然感染了肺炎 , 高烧两个星期 , 梁思成一个人撑起全家老小的生活 , 他每天支起小炉灶为妻子熬药 , 照顾重病的妻子 , 在这样焦虑的日子 , 他见两个孩子闷闷的 , 便每天带着他们去河边“打水漂” 。 梁再冰至今记得梁思成跃起投石的漂亮姿态 , “一块小圆石从他手中飞向河心 , 落在水面竟然跳起一二十下 。 ”“我和弟弟跟着爹爹奔跑跳跃 , 一时忘记了这一路的狼狈和困苦 。 ”
在昆明郊区 , 住房条件差 , 但在梁再冰的记忆中 , 不论住在怎样简陋的房子里 , 林徽因都会尽可能做一点美化 。 “我觉得我老妈真神了 , 怎么一下子就能把这样一个小破房间变得如此舒心可爱 。 ”
梁思成外出考察期间 , 林徽因一个人承担起所有家务 , 甚至在赶集日一个人背回一家人一周的菜 , 但对于梁再冰来说 , 昆明乡下的日子却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 她那时留下来的日记里 , 几乎每篇末尾都是“我快活极了!”很多年后 , 梁再冰才意识到 , 是母亲的辛苦付出 , 让她在艰难的岁月里仍拥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
尽管经济日渐捉襟见肘 , 林徽因还是坚持给孩子们买书 , 但并不是刻意督促他们看什么书 , 而是顺其自然让他们凭兴趣阅读 。 梁思成和林徽因也给孩子们讲授经典名著 , 梁再冰至今记得昆明的小院里 , 梁思成为她讲解《左传》 , 记得林徽因在病榻上 , 引领她走进了广阔丰富的文学世界 。
在李庄 , 梁家的生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 林徽因卧病在床 , 通货膨胀让食品的价格越来越贵 , 实在无米下锅时 , 梁思成便带着梁再冰到宜宾镇上 , 典卖家里的派克钢笔、手表和林徽因的一些衣物 , 梁思成常常开玩笑:“我们今天把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清炖’如何?”
那些日子 , 在给费慰梅的信中 , 林徽因这样调侃自己:“我正在继续扮演经济绝招的杂耍演员 , 使得全家和一些亲戚、同事多多少少受到一点好的照顾 。 我必须为思成和两个孩子不断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小衣和袜子……这比写整整一章关于辽、宋、清的建筑发展或者试图描绘宋朝首都都还要费劲得多 。 ”
梁思成也在信中这样描述李庄的日子 , “煤油灯下 , 我们做着儿童的棉底鞋 , 点火做饭 , 买便宜的粗粮 , 我们回到从前 , 过着像父母十几岁时一样的生活 , 但却从事着现代工作 。 ”
这样一贫如洗甚至贫病交加的生活 , 留给梁再冰印象最深的 , 却是父母的“苦中作乐” , “他们常常相互调侃” , “很少看到他俩愁眉苦脸的” , “他们用自己做到的一切 , 告诉儿女如何面对危机、如何面对生活的突变、如何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份挚爱” 。
北平和平解放后 , 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读大三的梁再冰决定南下参军 ,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开始不同意 , “父母很不愿意我走……我母亲哭啊 , 哭得很伤心” , 但父母最终还是选择尊重女儿的决定 。 梁再冰记得 , 临行前林徽因带着毛巾等生活用品来看她 , 在她的铺盖上坐了很久很久 。
就这样 , 梁再冰离开父母走向社会 , 此后大半生都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报道工作 , 但父母的爱伴随了她的一生 。
“常与爹爹妈妈不期而遇”
由于战争期间损毁了健康 , 林徽因51岁就病逝了 。 然而 , 对于林徽因在1955年的过早离世 , 她的儿女都认为是种幸福 。 “相比爹爹后来所经受的磨难 , 很难想象妈妈如果还活着的情形 , 如此对她来说 , 也算是种福分了 。 ”梁再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