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明定陵:帝陵文化的探秘与惋惜( 二 )


另据吴晗1955年11月23日给国务院的报告 , 长陵发掘委员会原本的计划是先试掘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 。 到1956年4月才转而决定先试掘定陵 , 理由是“定陵已显露在外(注:指宝城外侧有城砖塌陷)……虽规模较小 , 但与长陵比较 , 估计构造大体相同 , 能为开发长陵取得一些经验” 。 同年3月 , 长陵与定陵所在地昌平县 , 由河北划归北京 。
1956年5月17日 , 定陵发掘工程正式启动 。 这也是1949年后中国首次主动发掘帝王陵墓 。
明定陵|明定陵:帝陵文化的探秘与惋惜
本文图片

金爵杯 , 满身饰以金龙 , 并将其放在二龙戏珠的托盘内 , 周围镶有珍珠宝石制成的花钗 , 更加显得富丽堂皇 。 它是定陵出土的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件 , 整件金爵杯构思巧妙 , 造型优美 , 装饰华丽 , 富有强烈的稳定感 ,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02
发掘中:一波三折的过程
与盗墓求财不同 , 陵墓考古发掘的核心目的是保存与获取历史信息 , 须以保护文物为第一要义 。 自然无法采取孙殿英式的炸药开道之术 , 也不宜自上往下将封土全部掘开 , 那样等于破坏了陵墓的原始结构 。 用深度参与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赵其昌的话说 , 唯一适当的办法只有“古人入葬从什么地方进去 , 今人考古也要沿着当年的入口和旧路进去” 。 也就是要找到当年棺椁入葬的地方 。
一般来说 , 明代帝王陵的明楼下会建有券门 , 通向安放帝后棺椁的宝城 。 找到了券门也就找到了陵墓入口 。 但定陵有些特殊 , 明楼不设券门 , 棺椁自何处入葬便成了一个谜团 。 幸运的是 , 勘察阶段在宝城外南侧找到了一处砖墙塌陷形成的缺口 。 缺口内“虽然用砖砌好 , 但显然有拆砌过的痕迹” , 于是工作队推测 , 帝后入葬时有可能通过这里 。 正式的发掘工作便从这里开始 。 1956年5月19日 , 工作队在宝城城墙内侧封土上开掘了一道南北走向的探沟 , 宽3.5米 , 长20米 , 恰与外侧缺口相对 。 开掘探沟时 , 在宝城城墙内侧石条上发现了浅刻的“隧道门”“金墙前皮”“宝城中”“右道”“左道”“大中”等字样 。 这意味着探沟开对了地方 。 随着发掘的加深展宽 , 宝城内不久便露出了用砖封砌的券门 , 券门连接着砖隧道 。 工作队判断 , 这道券门就是石条上写的“隧道门” , 也是帝后棺椁进入宝城的入口 。
找到入口后 , 为减少人力挖掘搬运土方的工作量 , 并尽可能保存宝顶上面的松柏树木不受损坏 , 工作队决定进行跳跃式发掘 , 往前越过一段砖隧道 , 开挖第二道探沟 。 结果 , 这道探沟开在了砖砌隧道的尽头 。 1956年9月2日 , 工作队在隧道尽头发现一块小石碑 , 上面刻有文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 有人认为这块碑可能是陷阱 , 是为了防范盗墓贼而故意设置的假路碑 , 旨在将盗墓者引向险地 。 工作队分析后认为 , 定陵乃万历皇帝生前所建 , 建成后便填埋封闭 , 等到万历入葬时再掘开 , “试想 , 帝后的死期不敢预料 , 一旦死去 , 限期掘开 , 一时摸不清门路 , 不能及时完成 , 那要杀头啊!从石碑的位置和制作的粗糙情况推断 , 它不会是陵园制度中必要的设施 , 而应是领工的为了将来工作的方便预留的标识 。 那块小石碑所刻内容应该是可信的 。 ”后续工作参考路碑的指示 , 挖掘了第三道探沟 , 果然成功实现跳跃式前进找到了石隧道 , 证实了路碑的指示是正确的 。
1957年5月19日 , 工作队在石隧道末端发现了砖砌金刚墙 。 此时 , 距离挖掘工作启动刚好整一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