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明定陵:帝陵文化的探秘与惋惜( 三 )


打开金刚墙 , 就可以进入到陵墓内部 。 但流言也随之而来 。 深度参与发掘工作的赵其昌回忆说:“自从决定发掘地宫的那时起 , 种种说法便纷纷传来 。 有的说皇帝的陵墓 , 布满暗箭 , 箭头是用毒汁浸泡过的 , 碰着就要丧命 。 又说墓门之后 , 上有千斤石 , 下有滑动踏板 , 稍有不慎 , 要不粉身碎骨 , 要不失足深渊 。 还有人郑重其事地写信来说 , ‘你们见过猎户在山上设下的捉鸟笼子吗?上面有一块滑板 , 小鸟落上 , 板子立即翻转 , 把小鸟扣在笼里 。 猎户怕小鸟饿死 , 常常在笼里放些食物 , 墓室中的踏板 , 恐怕就没有这样的好待遇了 。 ’”参与挖掘的民工及其家人很不放心 , 考古队员们也宁肯信其有 , 不敢信其无 , 万一地宫里真有“飞刀、暗箭、毒气” , 进门后真是一个大坑 , “坑里栽着锋利的尖刀 , 坑上面是盖地石条 , 不明情况的人 , 一脚踩错 , 石条就把人翻下坑去 , 上面的石条砸 , 下面的尖刀扎” , 那就悔之晚矣 。 郭沫若、邓拓、吴晗等人 , 也“几次亲临现场 , 再三叮嘱 , 要注意人身安全” 。
为保万全 , 工作队决定在金刚墙拆开一个洞后 , 先放一只狗进去试试有没有毒气之类的东西 。 有人担忧放狗进去可能会“把里面的东西刨坏了” , 于是又改成了放鸡 。 遗憾的是 , 两次往洞里扔鸡都失败了 , “里面黑 , 洞口有亮 , 鸡不往黑处飞” , 而是鸣叫着从洞口飞出来逃走了 。 最后没办法 , 只好派人下去 。 参与发掘的考古队员庞中威回忆说 , 被选中的人往往面有难色 , 他自己被叫到名字时 , 也是“脑子里空荡荡的 , 似乎身边所有的一切一下子都消失了” 。 最后是民工加考古队员共计七八人之多 , 一同爬上了位于金刚墙3米高处的洞口 , 然后由竹梯逐一下行慢慢进入到地宫之中 。 众人确认了金刚墙内没有毒气 , 也没有飞刀暗箭 。 为防翻板陷阱 , 行进时仍小心翼翼 , 以拐杖探路 , 左敲一下 , 右敲一下 , 中间敲一下 , 确认无问题再迈步 。
过了金刚墙 , 便是巨大的石门 。 石门以整块汉白玉雕成 , 上门轴安放在粗壮的铜梁管扇内 , 里面以“自来石”顶住 , 从外面直接推是推不开的 。 所谓“自来石” , 其实是一种古代墓葬中常见的自动锁死机关 。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1)在门内距离两扇石门不远、正对着石门中部位置的地面凿出一个凹槽 , 自来石的一端将来会顶在这个凹槽里;(2)在两扇石门对着室内的那一侧的中部 , 预留出一个凸起的石坎(两扇门皆有 , 且紧挨一处) , 自来石的另一端将来会顶进这个石坎里 。 皇帝入葬后 , 工匠们会先将石门的一扇关闭 , 另一扇半掩 , 自来石的下端嵌入地面凹槽 , 上端略倾斜靠在半掩石门的石坎处 , 半掩石门缓缓关闭 , 自来石则渐渐与凸起的石坎吻合接榫 , 最后当石门完全关闭时 , 自来石便可以同时顶住两扇大门 。 它实际上就是普通农家常见的顶门棍 。
自来石的工作原理简单 , 破解起来自然也很容易 。 定陵发掘时采用的办法是:用一根铁制板条 , 在它的上端开一个口子 , 用来卡住顶门石的上端(防止其滑落摔坏) 。 然后众人一起用力向前推 , 将顶门石推离石门内侧那个凸起的石坎 , 使其直立起来 , 然后大门就可以轻松推开了 。 地宫里其他有自来石的大门 , 都是用相同办法打开的 。
至此 , 整个定陵地宫 , 便全部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 其地下建筑共有前、中、后三殿及左右配殿 , 共计五室 , 石门七道 。 其中后殿中停放着万历皇帝与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三口棺椁 。 一位参与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如此回忆当时的观感:“真可怕!三口近一人高的红色棺椁 , 在棺床上阴森森地停放着 。 ”这些棺椁此前皆未遭到破坏 , 随葬品完整 , 为研究明代帝陵制度提供了真实依据 。 整个定陵共计出土各类器物二千六百四十八件(不包括钱币和纽扣) 。 其中纺织品与衣物数量最多 , 共六百四十四件 , 主要是丝织品 。 为研究明代的丝绸织造技术、加工工艺与帝后服饰制度 , 提供了直接材料 。 此外较多者还有金器二百八十九件 , 银器二百七十一件 , 铜器六十五件 , 锡器三百七十件 , 玉器五十一件 , 漆器八十四件 , 首饰二百四十八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