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芯|新诗研究|张德明:综合的诗艺与圆融的美学——王学芯诗歌论( 八 )


我们像被保护在里面……
无法述说我们对明天的
忍耐像昨天水边的突然惊呼
鱼翻开白色的肚皮停止游动……
这首诗颇受诗人和诗评家的青睐 。 邹静之赞誉道:“这首诗其他不说 , 在‘我们’背景下有一个独自的‘我’ , 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 诗人在群体的活动中 , 写着独自的意识 。 那些存在着的‘我们’一直存在着 , 但对诗的惊扰都被屏蔽了 。 诗的产生往往是被意识带走的神游八荒 。 ”[12]何言宏认为:“在《黄昏的溪马小村》中 , 王学芯以一轮‘孤悬山岗’的‘黄昏的太阳’营造了一个无比巨大与安全的世界 , 它使我们远离恐惧、远离死亡 , 远离造成我们生态灾难的‘蓝藻’ , 从而将我们很好地‘保护’ 。 ”[13]两位诗家的观点是有惊人相似之处的 , 无论是说诗中的“惊扰都被屏蔽了” , 还是说诗人“营造了一个无比巨大与安全的世界” , 其实都强调了诗歌酿造的境界的和谐、安宁 , 也就是说 , 都认可了这首诗所具有的意境之美 。
意境美的营造和呈现 , 使王学芯诗歌中的风物描述往往显得自然真切、丰富生动 , 他的诗歌总是呈现出视觉效果突出的画面感 , 读他的诗我们有如在欣赏一张风景画、一幅静物图、一本写生集 , 自然世界的曼妙风姿与诗意风采被他纳入圆融的艺术言说之中 , 给人带来歆享不尽的阅读快感和心灵愉悦 。 同时 , “意境的美感 , 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 ”[14]在王学芯那些意境深幽、境界圆融的诗歌中穿行 , 我们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 , 还能对宇宙人生生发出新的理解与认识 。
王学芯诗歌所体现出的圆融的美学风格 , 尤其是境界圆融的意境之美 , 是诗人主动吸收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精髓 , 结合自己对诗歌文体的独特认知而聚合成的艺术形态 , 是凸显着值得肯定的民族性和中华性精神特质的优秀新诗文本 。 王学芯诗歌的成功 , 显示了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对当代诗人与诗歌的重要滋养作用 , 也意味着新世纪诗歌创作必将会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形成新一轮的回归和“发现”[15]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早期中国新诗的视觉现代性研究”(项目编号:18YJA751036)阶段性成果 。
注 释
[1]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 , 原载《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3月30日 。
[2]参见王昌忠:《扩散的综合性——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研究》 , 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3]杨斌华:《黑白交缠的精神情境——评说王学芯的新诗集〈空镜子〉》 , 王学芯:《空镜子》 ,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 第1页 。
[4]傅元峰:《经验的幻象——王学芯诗集〈空镜子〉读析》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 。
[5]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五十年》 , 《建筑学报》2007年第11期 。
[6]张德明:《那“江南”的画卷里有无限的美意——读王学芯近期诗作》 , 《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2期 。
[7]张清华评《迁变》 , 王学芯:《迁变》诗集封底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
[8]参见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印·序》 , 《半个世纪的脚印》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 第2页 。
[9]王希杰:《修辞学新论》 ,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 第1页 。
[10]参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第46-47页 。 该著初版于1932年 , 为我国现代第一部修辞学著作 。
[11]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第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