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芯|新诗研究|张德明:综合的诗艺与圆融的美学——王学芯诗歌论( 五 )


王学芯诗中的修辞综合主要表现在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综合使用上 。 “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之分 , 最早是由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提出来的 。 在陈望道看来 , 消极修辞意在让人领会事物的条理与概况 , 因此使用普通的、平实的语言将对象明白地记述即可 , 积极修辞意在让人获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 常通过感性的、具体的、特殊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带有体验性的、能让读者具体感知的影像 。 [10]消极修辞要求语言表达做到内容上的明确、通顺和形式上的平匀、稳密 , 积极修辞则有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和辞趣(语言本身的情趣)的分化 。 我们知道 , 诗是一种讲究暗示的表意艺术 , 晦暗与彰示构成了诗歌语言表达的两极 。 一首诗既不能把意义写得太明确 , 诗意太明确 , 就会给人淡乎寡味的阅读感觉;也不能写得太过含蓄 , 太过含蓄 , 诗歌中晦暗的因素就将过剩 , 读者理解起来就会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 因此 , 能否恰当处理诗歌表达中隐与显、暗与示的关系问题 , 是这一文体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 诗歌中积极修辞的使用 , 在于让读者产生直观感受 , 获得感性理解 , 能通抵诗人用艺术形象构建起来的美学境界 。 积极修辞尽管给人带来具体可感的阅读体验 , 但因其形象的多义和模糊 , 常会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 , 这个时候 , 消极修辞的作用就显现出来 。 内容明确通顺的、形式平匀、稳密的消极修辞表达 , 一方面可以将人们从迷离恍惚、捉摸不定的阅读状态中带离出来 , 获得对一首诗更确切的、更有效的理解与认知 , 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人在感知到的节奏和韵律之中 , 获得诗歌阅读与欣赏的某种审美愉悦 , 并悄然进入诗人所铺设的传递思想与情感的轨道之中 。 王学芯的不少诗歌 , 就做到了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有机搭配和综合使用 。 以《可以失去的虚光》一诗为例 , 全诗为:
手抓起泥土洒在黄昏
慢慢堆积起沉思
把可以失去的一些虚光
放在风里
飘向天际
四周的人群树枝和树枝
焦虑地挨在一起
渴望闪烁的光彩
而我不在意没有光色的时辰
感到黑夜
正有更多的泥土涌来
这首诗积极修辞的使用极为显在 。 “泥土堆积起沉思” , 这里有比喻 , 也有象征 , 诗人所写的“泥土” , 并非就是大地泥土的简单复制 , 而是象征着生命、存在、时间、空间等事物的一种象征物 。 “把可以失去的虚光放进风里” , “虚光”和“风”等事物都具有隐喻意味 , 喻意着让虚度的时光随风远去 , 让自我人生多一些有意义的实存 。 “树枝和树枝焦虑地挨在一起”一句 ,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经过拟人化处理 , 树枝与“四周的人群”达成了同类关系 , 诗人所表现的树枝们的焦虑 , 其实也是四周人群的焦虑 。 “黑夜里有更多的泥土涌来” , 这里的“黑夜”和“泥土”都充满象征意味 , 意味着生命的最后阶段 , 也许会有更多珍贵的东西(思想、精神、信念、意志) , 出现在存在着的生存世界之中 。 与此同时 , 这首诗在消极修辞的使用上也颇见功力 。 诗人在词语和句式构造中 , 多用四字语(“洒在黄昏”“放在风里”“飘向天际”“挨在一起”“感到黑夜”)和五字语(“手抓起泥土”“四周的人群”“树枝和树枝”“闪烁的光彩”“更多的泥土”) , 这些字数相对一致的语式搭配在一起 , 使整首诗在形式上显得平匀、稳密 , 从而充满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之感 , 而“抓起泥土”“放在风里”“挨在一起”等语词的表意 , 除去隐含的某些隐喻和象征意义之外 , 基本是明确和通顺的 。 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综合使用 , 使《可以失去的虚光》一诗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 , 在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设置和处理上堪称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