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锋利刻刀划过坚硬的杜梨木,一条完整的线条被刻意划出了一个缺口。“这样就和古版一样了,”辛艳君放下了手里的刻刀。
整整一个星期,她才完成了这块“下山虎”古版复原的第一步,刻出了最基础的线条。
还有四块套色的版没刻,她想着在虎年春节之前,把这幅传统的下山虎木版年画刻出来,印成年画,让人有机会把这幅几百年前的老虎贴在家里,虎虎生威。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文章插图
武强虎年年画。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武强年画的前世今生
1月5日,河北衡水武强县。
过了新年,春节就越来越近了。只是城市里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包括这个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之一。大街小巷里,几乎见不到年画的影子。走在县城的街道上,很难想象,在木版年画鼎盛的年代,这里曾经每年生产1亿张年画,全靠人工刻版和印刷。
辛艳君是武强仅剩不多的木版年画制作者之一,她的小店,深藏在一条小街道边上,门脸上没有太多木版年画的元素,反倒是字画装裱等大号的广告语更加显眼。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文章插图
辛艳君在她的年画店铺里。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这是武强县仅有的五六家经营木版年画的店铺之一,其他的几家,都集中在县里“武强年画博物馆”周边。
不管在哪里,生意都不算好。当初让许许多多手艺人们养家糊口的木版年画,能养活的人越来越少了。
以前不是这样的。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文章插图
2005年武强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武强木版年画最早出现于宋代,那个创造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的时代。和艺术创作不同,从诞生之初,木版年画天生就带着平民特质,接地气,是典型的民间艺术。
在武强年画博物馆里,从事木版年画研究的陈贺芝,对木版年画的特质,比别人了解得更多一点儿。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文章插图
陈贺芝在武强年画博物馆里。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木版年画从一块雕版开始,选用本地的野生梨树——杜梨树做材料,杜梨树木质细密、坚硬、没有横竖纹,适宜雕刻,也适宜反复印刷。
纸张最初是草纸,价格便宜,一般人家都买得起。
颜料是各种植物的萃取物,槐米制成黄色、石榴花榨出红色,靛蓝草萃取蓝色,锅底灰混成黑色,三原色加上黑色,可以配成所有的颜色。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文章插图
武强年画博物馆里的各色颜料。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年画的题材,取自农耕生活中的一切所见所闻,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数九、山水花鸟、戏曲神话……无所不包,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和杨柳青的精妙、桃花坞的婉约不同,诞生于华北腹地的武强木版年画,更多了一些北方广袤平原上的粗犷和豪放。
清代中期,武强县的木版年画发展到巅峰。在武强县旧址,原名南关的地方,仅可考证的画店就有144家,周围从事木版年画的村庄有60多个,上千户人以此为生。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文章插图
武强年画博物馆里,各式各样的年画。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那是武强木版年画的黄金时代,太多手艺人会集在此,用刻刀、木头、颜料和草纸,创造出璀璨的年画,送到天南海北,给那些辛劳了一年的人家,带去一点儿色彩,以为慰藉,也充作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