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四 )


即便如此,他的大部分时间,也还在雕刻新版,有些老版用久了不能用了,有些被收藏家买走了。刻版40多年,他留下的只有极少的一部分。
越走越远也越卖越少
年画装点了中国人的年味儿,但在工业时代,传统的木版年画正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
事实上,马习钦在刚刚入行的时候,木版年画面临的挑战就开始了。马习钦16岁入行,为了学一门吃饭的手艺,进入一家公私合营时成立的画厂,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也是在那时,厂里引进了第一台油印机,木版年画的活儿一下子就少了。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文章插图
马习钦正在制作木版,他16岁就入行了。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木版年画越来越多地被印刷品替代,几乎面临传承中断的局面。一直到1985年,武强县成立年画博物馆,那些老木版才被保留下来,少部分老艺人,也有了生存之地。
马习钦还记得,他师父那一辈,会刻版的还有十多个人,但到了他这一辈,只剩下他自己了。以前这门技术,养活了武强县许许多多的手艺人,后来,能养活的人越来越少了。
幸好,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传统的木版年画得到了支持,马习钦的19个弟子中,也有不少依然留在了这个行业。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文章插图
年画博物馆里,正在制作木版的手工艺人。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比如辛艳君,辛艳君是马习钦的弟子中,唯一以制作木版年画为生的女性。她喜欢复原古代的技艺,曾经花费巨大的精力,复原了古代的植物颜料。很多材料都是从中药铺买的,非常贵,还有的北方已经不再生长,要到南方买。
现在的木版年画拓印,基本上都在使用更便宜、也更方便的广告色、水彩颜料等,辛艳君复原了植物颜料,但也仅仅是保存一份更详细的资料而已。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文章插图
辛艳君正在制作老虎年画。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她还在尝试复原老版的年画,就在前不久,她想起一幅虎的年画,却找不到相应的木版和图案了,最终在年画博物馆找到了一幅旧版。照着旧版,一点点复原。甚至连旧版磨损的地方,也原样保留了下来。
“有些东西没了,就再也找不到了,所以趁着还能复原,就多复原一点儿。” 辛艳君说。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文章插图
武强木版年画。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其实这些年里,武强木版年画已经走过了很多地方,甚至在国外展览、获奖。但不可否认的是,年画的销量并没有太大的起色,马习钦现在每年只能卖出两三万张木版年画,以前一年可以卖出20万张。辛艳君的网店里,每个月也只有很少的成交量。
曾经辉煌的木版年画和手艺人们,在渐渐地远离人们的生活,更像一个被陈列起来的古董。
事实上,比起年画,拓印年画的木版,更有可能被人们陈列起来。如今,像马习钦、韩金刚、辛艳君这样的手艺人,刻完一套木版之后,直接把版卖出去,要比卖画更有市场,许多收藏家们,会收藏那些没有沾过颜料的新版。
那些版卖出去后,被陈列在各种各样的收藏室、展览馆中,永远都不会沾上颜料、印在纸上,也永远没有装点人家的机会了。
韩金刚@武强年画:那些被收藏的木版 永远不会再沾上颜料了
文章插图
制作木版年画的手艺人。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不过,对传承木版年画的手艺人们来说,这未必全是坏事,至少,在大工业的时代,可以让他们有一碗饭吃,让他们依旧有一笔一划雕刻的力量,把千百年来的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