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建筑:来自我们,为了我们( 四 )


怎么能证明有2.5小时这件事情存在呢?过去我们只能靠经验判断,因为设计领域以前没有技术去推测人的停留时间、人和空间的互动。但是最近五六年,随着军事训练、人机环境设计、体育训练里用到的人因技术被带到设计里,我们将通过穿戴设备收集的人的生理信息、心理信息和环境空间进行耦合,就能判断出人和环境之间交互的强度,因而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出,在特定空间安排底下,用虚拟现实的办法模拟出这个可能性,再用实测数据反馈回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基准的、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关系底下可能产生的人的驻留时间,并且以这个为基础再去测试建成以后实际的人的驻留和环境互动的强度。
依据测算,北京冬奥会大概能够在整个北欧组团里提供约185分钟的停留时间,而采用不同理念的平昌是75分钟。
目的地任务完成以后,我们来看看在“冰玉环”步行桥,以及“雪如意”跳台所拥有的徒步的可能性方面,怎么完成漫游任务。“冰玉环”实际上在山谷里,它有坡度,因为“雪如意”本身的存在,这个环可以提供附加的景观变化的节奏,而且有明确的开始点,明确的结束点,当然可以互为开始和结束。整个“冰玉环”分为ABC三段,A和C段看从哪一个方向走,或者上坡或者下坡,分别是有5%~6%的坡度,B段靠近“雪如意”这一段基本是平的。随着人趋近“雪如意”、侧向“雪如意”、背朝“雪如意”,因为它的高可视性会在慢行体验上产生一些微妙的对速率的干扰,也会形成我们对这个空间感应的节奏感,这就是景观标识物的影响。
我们在做这个跳台时,去过最近在世界上新建的十余座用于冬奥会比赛或者世界杯跳台滑雪比赛的跳台,“雪如意”是第一个能够完整让大家沿着整个跳台的长度侧向走遍的,这不是为了竞赛准备的,而是为了常人游历的路径准备的。
漫游任务之后,还得完成共享任务。“雪如意”室内室外都有这样的空间。首先是顶上的顶峰俱乐部。它是一个环状的空间,内圆和外圆不同心。为什么要做成中间掏空的?因为做成这么巨大的悬挑,即使对我们国家的基建能力来说也是有很大挑战,掏空就能做得轻,有效解决承重问题。北京冬奥组委规划部的刘玉民部长和沈瑾副部长都是建筑师出身,他们提示我,可以考虑做成不同心,当中间洞口往前移,实际就等于整个环状空间往后移,这一下给我们开启了很大的可能性,我们开始一个一个实验。从美学判断来讲,把洞口往前移可能基本上差不多,但到底移到哪儿最合适?我们用人因量谱图的方法评价内部空间,偏心的环做出来后,环的后侧和前侧形成B和A两块空间,B空间更多是用于聚会,A空间更多是观察前面山体的景观,因为前面朝向冬季两项运动和山体这一侧,经过量谱图的预测,以及虚拟现实环境下对人反馈的预测,我们选择了现在的方案,内外两个圆并不同心,大概偏1/4左右。实际建成后,又在现场对9组志愿者进行测试,在B端偏西那侧,从北顺时针方向往回绕,绕过西边的山,开始看到北侧,冬两、山谷、长城遗迹逐渐进入视野,人的驻留时间开始上升,形成很长的停留值,逐渐转到南侧时,驻留时间开始下降,当看到雪场的雪道时,还有一个相对而言小的次高峰。实际建成后,测试的结果符合我们对设计方案的预期。
“雪如意”下面的体育场也值得关注。一般跳台滑雪体育场要做一个反坡,这样运动员减速减得快。但是这样会导致底下不是平的体育场,观众席无法实现环抱式坐法,很多在室外体育场可以发生的活动就没有了。我们和国际雪联的管理人员商量了很久,最后得到他们的支持,做一个90米的体育场,观众席用马蹄型布置,这样就保证体育场在冬奥之后能更多地用于赛后常人的聚会和大型活动,跳台下就是足球场,举行足球比赛、演唱会等常规大型活动时观众席容量可达1万人。“雪如意”的顶峰和后面所有的竞赛设施就成了这些活动的背景。2020年12月,河北省第二届冰雪运动会的开幕式就在这里举行,这是它第一次作为多功能室外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