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读书丨凸凹:故乡情怀与英雄情结对接之书——读苗勇新著《晏阳初》

晏阳初|读书丨凸凹:故乡情怀与英雄情结对接之书——读苗勇新著《晏阳初》
本文图片

故乡情怀与英雄情结对接之书
——读苗勇新著《晏阳初》
凸凹
苗勇是一位文涉纪实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多门类著作等身的蜀中作家 。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 , 其题材选择 , 有一个占比很重的鲜明旨径 , 那就是对故乡巴中持续发力、深耕细作的呈述与热爱——这已然成为他秘密公开的文学“宗教”与文学宿命 。 他的近五十万言新著、传记文学《晏阳初》依然沿袭了这一脉向 。 具体说来 , 他是将循环在自己骨血中的故乡情怀转切为对一位故乡人物倾力复盘式的塑造上 。 不仅让自己 , 也让一位有大能量的人物 , 为故乡赋能 。 这个有大能量的人物 , 自是显示在书名上的晏阳初 。
关于晏阳初 , 我最初是从我的小学并中学同学、巴中籍人士陈艾平口中知道的 , 那时我还在万源县城念初中 。 但我知道的 , 仅止于巴中有个名人叫晏阳初 , 他是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家、贫穷乡村改造建设实践者 。 事实上 , 他哪里只是离我们较远的民国时期人物?寿龄百岁的他 , 活到了1990年 。 只不过 , 他后来的事业发生地已转移海外 , 面向全世界 。
后来 , 我陆续读到介绍晏阳初的一些文章和书籍 , 我认为自己比较全面地认识了同学口中的那位乡党 。
直到这几天放下手头俗务 , 一口气读了苗勇笔下的《晏阳初》 , 才又脸红地知道 , 我所谓的全面 , 实则片面 。
首先 , 我之前读到的晏阳初 , 是平面的、色彩单一的晏阳初 , 其呈现基本就一个范式 , 即 , 人生线等于事业线 。
苗勇对晏阳初的呈现就不同了 , 既是历史事实的陈列 , 更是文学艺术的建构 。
【晏阳初|读书丨凸凹:故乡情怀与英雄情结对接之书——读苗勇新著《晏阳初》】全书由三条线在时间的顺流与回流中 , 自觉不自觉地自然穿梭、交集构成 。 这三条线 , 除了其他文章家专营的事业线 , 苗勇还着力垒砌了情感线和故乡线——这是此书的最大特色和价值所在 , 当然也是其可读性强的核心密码 。
关于事业线 , 作者扭住“民唯邦本 , 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八字理念不放 , 梳理、绘写了传主晏阳初从美国耶鲁大学 , 到一战欧洲战场 , 到中国大地 , 到菲律宾 , 到世界诸国 , 凭一己之力 , 聚集同志 , 以民间行为方式 , 推动、整合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资源 , 在广大的落后乡村直面“愚、贫、弱、私”的农民兄弟 , 成功展开一系列令全世界瞩目的变革时间进程的“四育并举”实践:用文艺教育攻愚 , 发扬知识力;用生计教育攻穷 , 开发生产力;用卫生教育防病治病 , 培养健康力;用公民教育攻私 , 发扬团结力 。 最终实现让全世界文明的主体基底 , 即占全人类总量四分之三的广大农民 , 迅速实现“除文盲 , 作新民”的宏大愿景 。
在无时不在的情感线里 , 作者渲染出的气场 , 端的是动了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的情 。 “一到定县来 , 晏阳初便用心学习定县方言 , 以便更好地和当地的村民交流 。 如今晏阳初如果脱去这一身青色长衫 , 没有人不认定他是一个定县人 。 ”“在往后的很多日子里 , 晏阳初常常想起烟台那个身穿补丁衣服的乡下小姑娘 。 ”从晏阳初对亲友的情 , 对妻儿的情 , 对师长的情 , 对故人的情 , 对同学同事的情 , 对祖国的情 , 对人类尤其是对农民的常含泪水的深沉情意中 , 让读者感到的是 , 那个在时间和空间的语境里都远离自己的平民教育家 , 其实就是我们在农贸市场看见的一位盘摊的低收入市民 , 在乡村田坎上遇到的一位戴草帽、挽裤管的农技干部 。 不用说 , 没有作者对传主的真情实感 , 就没有传主对自己钟爱之人之物的真情实感 。 这不是虚构、非虚构的分歧认知 , 而是表达的实现、未实现 。 此哲学正理 , 正如没有语言文字 , 就没有历史和世界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