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读书丨凸凹:故乡情怀与英雄情结对接之书——读苗勇新著《晏阳初》( 二 )


准确地讲 , 我说的故乡线 , 也是一条情感线 , 既指晏阳初对故乡的情感 , 亦指故乡对晏阳初的情感 。 我说的故乡 , 既是那片有山有水有森林有蓝天的土地 , 也指那片土地上的族人、朋友、恩师、历史和民俗;既指传主牵肠挂肚的狭义的巴中 , 亦指传主踪迹累叠的巴蜀大地 。 故乡 , 是一个人的出处 , 是一个人成长、怎么成长的根脉、气口与初因 。 父母的血缘传递与耳提面命 , 巴中福音堂魏牧师的言传身教 , 保宁府(今四川阆中)天道学堂姚明哲的培养与引荐 , 成都传教士史文轩的倾力襄助——正是这些来自故乡的接力加持 , 让晏阳初在成长中壮大 , 完成了翻山越岭从巴中到成都 , 沿古驿道东大路从成都到重庆 , 继而顺江出夔门、泊岸香港 , 直至进军美国 , 实现了立志献身拯救平民出苦海这项伟大壮举 。 这是故乡给予自己儿子的情感 。 在作者倾情的书写中 , 晏阳初对故乡的情感 , 贯穿密布了他漂泊五洲四海的一生 。 在香港 , “他想到了史文轩兄妹为他的读书慷慨解囊 , 想到了远在巴中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和亲人 , 想到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 在巴黎 , “晏阳初收回目光 , 摆开架势 , 打了一趟拳 。 这还是童年时在家乡巴中时 , 央求二哥教的呢” 。 海外学成回到祖国 , “一踏上回巴中老家的路 , 晏阳初就心潮澎湃 , 难以平静 。 多少次 , 思乡之苦牵萦着游子的心 , 梦中母亲白发苍苍的容颜 , 倚门回望 , 几多次让他梦醒后泪湿枕衾” 。 书中写晏阳初与故乡的故事容量与乡愁体量 , 差不多占了全书近三成之多 , 而以插叙的形式嵌入书中的专章第八章 , 基本上皆为晏阳初与巴中的情感激荡与遐思交割 。 他给予故乡最大的回馈 , 是因为他的人杰式存在 , 故乡感到了无比的地灵和骄傲 。
事实证明 , 也只有传主的故乡人 , 才能写好传主的故乡事——包括情感在内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 让外乡人望洋兴叹 。
本书正叙、倒叙、插叙并施 , 但大致还是依从了章回式的结构编排 , 细节描写和氛围营造也充分突显了文学性品质与效果 。 此外 , 读者还能够在苗勇的叙述道法中看见一种平实中见奇崛的语言修饰风景 , 如 , “母亲的声音真好听 , 像缎子一般平滑柔和 , 丝毫没有先前的威严” 。 再如 , “也许多年以后 , 土街会温馨地回忆起这样的一个细节:一位四十左右儒雅的中年人身着青色长衫 , 双目深邃 , 面带微笑 , 在定县街上从容不迫地走着” 。
作者行文介绍晏阳初的同时 , 不时穿插对晏阳初的评论 。 从这一表征看 , 将这本传记归类评传文学体式也未尝不可 。 “可他俯下身来 , 满怀悲悯为全世界最底层的人们奔走 , 一生都在为改变底层民众这个最大公约数的生活状况而奔走 , 无怨无悔 , 穷尽一生 。 这不禁让人想起弗罗斯特的那首著名的诗歌《未选择的路》 。 ”
古代科举 , 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分 。 同理 , 英雄自是有战斗英雄和文化英雄之别 。 晏阳初无疑是文化英雄 , 一名出自巴中、完全彻底不折不扣的世界级文化英雄 。 而与生俱来的古老的英雄情结 , 不仅结实在苗勇这个名字上 , 更结实在整部书的阳光、雨水和晨钟暮鼓中 。 其实 , 书剑飘零一生 , 对清代名将、蜀中乡人杨遇春特别敬仰的晏阳初 , 在多年的时间段里将自己易名为晏遇春——从这一点即可看出 , 他的救万民出离深渊 , 由家国意识、故乡情怀和英雄主义思想晶凝成的英雄情结 , 是多么具体和彰驰!
这是一本什么书 ,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 怎样写这本书?这些问题 , 其实作者已在后记中道出了底牌:“原来 , 远在几十年前 , 那个从巴山深处走出来的名叫晏阳初的寒门子弟 , 在神州广袤的农村里 , 和一群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 , 进行着一场多么广阔的乡村教育运动 。 他和他的同事 , 躬身前行 , 一心为民 ,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 而努力奋进着 。 后来 , 他把自己的乡村改革理念 , 推向全世界 , 为地球上最苦难的人们的幸福 , 穷尽了一生的心力 。 不知道者 , 是无知 。 现在 , 我知道了 , 而不告诉更多的人 , 就是对伟人的不敬 。 一个愿望就在心里悄悄滋生:总有一天 , 我要写一本书 , 写一写晏阳初 , 写出我心中的仰望 , 让许多尚不知道他名字的人 , 熟悉他 , 理解他 , 记住他 , 缅怀他 。 同在桑梓 , 后辈如我 , 以笔为口号 , 当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