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滩头年画:五“虎”临门里有“资深湖南人”才想得出的谐音梗( 二 )


文章图片

钟星琳制作滩头年画 。 受访者供图
钟星琳将这幅虎年的生肖作品命名为“五虎临门” , 她说 , “名字取的是‘福’的谐音” , 这也成就了“资深湖南人”才会一眼明晰的谐音梗 。
新作品制作时间漫长 , 一来 , 是因为工序的繁多和工艺的复杂 。 滩头年画印制采用木版套色和手绘结合的方法 , 滩头年画制作过程中 , 木版套色的工艺是最考究的 。 一般情况下 , 一张年画拥有多少种颜色 , 就需要刻与之数量相匹配的版 , 制作过程中需要多次的套印 , 细节之处仍需手绘 。
传承|滩头年画:五“虎”临门里有“资深湖南人”才想得出的谐音梗
文章图片

虎年滩头年画“五虎临门” 。 受访者供图
二来 , 因为这幅虎年年画的元素众多——五只拟人化的老虎携福寿如意、招财进宝等众多美好意象而来 , “最初制图的时候 , 就要考虑老虎们的站位 , 也要为每只老虎立好‘人设’、挑选配色 。 最难的是手工 , 这幅画需要七套印版 , 全部需要手工雕刻 , 算得上是年画里印版数量最多的一幅画 。 ”
除了传统的生肖年画 , 最近两年 , 钟星琳也在通过将年画元素融入文创产品 , 以降低非遗文化的推广门槛 , “我们所说的传承 , 是把优秀的手工艺传下去 , 把这种文化载体的精神承下来 。 ”钟星琳认为 , 以更好的方式将非遗文化推广给大众 , 是滩头年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这是希望能有更多人认识、甚至接受、喜欢滩头年画的风格 。 ”
小镇产业 足不出镇让年画从无到有
来自湘西小镇的年画 , 从未缺席过三湘之地的新年 。 由滩头走出的作品 , 为古老的小镇带来过高光时刻 , 印在纸上的“尉迟恭”和“秦叔宝” , 把守着各家各户的大门 , 也是许多人记忆里关于“家”的符号 。 作为湖南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 , 滩头年画也为这处稍显偏僻的小镇足足“代言”了三百年 。
而在比三百年更久远的时光里 , 滩头镇本以造纸而闻名 , 这里是楠竹绝佳的生长地带 , 带给过造纸业取之不尽的原料 。 有了纸 , 艺术和文化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 也因此在明末清初繁多的祭祀活动里 , 孕育了滩头纸马艺术以及滩头年画的诞生 。
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婵 , 回忆小时候曾生活过的乡镇 , 距离滩头不足百公里 , 那里造纸工艺名声在外 , 香粉纸是在当地流传最广的纸张之一 。 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髦物件 , 薄薄的纸张平滑细腻 , 带有淡淡的植物香气 。 纸张以滩头特有的矿产资源“天应石”为原料 , 而这名为天应石的白色胶泥 , 也同样是滩头年画用纸以及粉刷工艺必不可少的物料 。
孙婵说自己在湖南师大读书时 , 师长口中的滩头 , 是一个被溪水穿流而过的小镇 , 镇上人口不多 , 粗算起来只有3000人 。 “就是这样一个不大的地方 , 承担着年画造纸、刷粉、刻版、水印和开脸共二十多道工序 。 ”孙婵说 , 在中国年画作品生产中 , 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 , 这也是滩头年画具备独特民俗风格的原因以及宝贵之处 。
几十年过去了 , 有千年历史的小镇成长为拥有超过7万人口的“新滩头” 。 “文化生态和生活形态与二三十年前相比 ,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孙婵说 , “滩头年画”还是滩头镇的“代名词” , 在即便年味已经不如从前浓郁、许多老滩头人已经走出小镇的当下 , 滩头年画仍然是许多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连接 。
来来往往 年画走到滩头人不曾抵达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