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滩头年画:五“虎”临门里有“资深湖南人”才想得出的谐音梗( 三 )


年关临近 , 即便关于虎的生肖作品早已就绪 , 可钟星琳仍未走出一年中最忙的日子 。 持续的疫情没有让钟星琳手里的工作停滞 , 在她眼里 , 随着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 反而带给滩头年画很多新的机遇 。 “在直播平台上 , 我们在滩头年画基础上 , 制作的文创产品受到了很多关注 , 合作的品牌也越来越多 。 ”
人人都说滩头小镇的位置闭塞 , 但事实上 , 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 , 滩头年画已经走到了滩头人不曾抵达的远方 。 上个世纪 , 全盛时期的滩头年画畅销于南方各省、港澳地区甚至是东南亚国家 。 而在当下 , 来自小镇的新潮文创作品 , 也乘着物流发往各地 。
钟星琳记得 , 疫情期间 , 自己最远的一个订单来自于加拿大 , “寄送给一位‘朋友的朋友’ , 我们都是隆回人 , 海外的同乡无法回家 , 只好让我们寄去了来自家乡的年画和文创作品” 。 薄薄的纸张由湘西出发 , 到达北京 , 经过朋友的转运 , 一路漂洋过海到达另一个国度 , 只为传达一份故土的年味与温情 。
在钟星琳看来 , 传递这样的温度与文化 , 让非遗能够传承下去 , 是自己对滩头年画文创产品的祈望与期待 。 “把年画里传达的美好寓意和象征融入生活 , 延续传统配色 , 也融入当下的审美 , 做一些新内容 , 我最期待的是 , 非遗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新的生机 , 被更多人看见 。 ”
传承|滩头年画:五“虎”临门里有“资深湖南人”才想得出的谐音梗
文章图片

滩头虎年年画 。 受访者供图
在专家视角下 , 这也是当下能够让非遗文化更好传承下去的思路之一 。 孙婵在采访中就着重提到 , 让文化被当下认同 , 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
“每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背后 , 都隐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传承 , 这种传统和传承不只属于过去 , 也存在于当下 , 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 ”为什么每当提起年味时 , 湘西的人们总要说起滩头年画 , 为什么“被更多人认同、看见”这么重要?“因为若是民间的艺术消逝 , 民俗的记忆被忘却 , 那么也就意味着一些美好的事物永远从我们的生活中剥落了” , 孙婵说 。
年味载体 送年画的人还未走出乡土记忆
风顺着青石板 , 贯穿滩头镇的年画老街 , 顺带拂过老街两旁明清时期的木屋建筑 , 钟家延续百余年的作坊就在这里 。 老作坊旁 , 钟星琳办起了崭新的文创艺术馆 , 一新一旧中 , 好像意味着滩头年画的交接棒传递到了当下的时代里 。
有人曾说 , 年少的时候 , 不懂年画的美 , 只有在年长后 , 才知道画里的喜乐、富足、祥和 。 孙婵觉得 , 在交接棒中 , 也确实同样交接着那些从几百年前传来的人们祈福纳吉的生存观念、对子孙繁息的期待、以及憧憬英雄忠义的道德观念 。
“很多年前 , 在我小时候 , 新年的年味要浓烈许多 , 那时候无论在老人或是孩子的心里 , 年画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年味载体 。 ”孙婵常怀念自己少年时代 , 年关下的乡镇氛围 , 上世纪九十年代小汽车的车轮还没能太过惊扰湘西的各个小镇 , 人们走亲访友 , 回家过年时 , 要挑着担子 , 里面放好肉、糍粑和年画 , 走很远很远的路 。
时代变了 , 挑着担子的人带着滩头年画走远了 , 却依然还没走出人们的记忆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田杰雄
【传承|滩头年画:五“虎”临门里有“资深湖南人”才想得出的谐音梗】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