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尼@这个意大利人,拍下了“稍息时代”的中国( 四 )


奥尼@这个意大利人,拍下了“稍息时代”的中国
文章插图
南京,1981 老安
奥尼@这个意大利人,拍下了“稍息时代”的中国
文章插图
南京,1981 老安
我们在这些照片里目击了我们的记忆,但这记忆正在迅速消退,消退的速度堪比经济爆发式的增长。我们急切逃离这样的贫穷、朴素与破旧,却已忘却了我们曾如何仔细、耐心、充满希望地把那样的清贫整饬为值得过活的生活。是的,我们看见了记忆,也看见了我们的遗忘。老安的照片,提前扣留了我们注定会怀念的东西。刘小东说:“老安从来不骚扰他眼前景观,从来不把镜头推得更近,从不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前。老安总是保持和物象间礼貌的距离,摈弃滥情、摈弃抱怨、摈弃明辨是非,像个过来人,不愤怒、不嘲讽,也像一只蝴蝶轻轻飘过人世间,留下些许痕迹,给我们自省、自悟和眷顾。”老安的摄影持续到了1990年代,之后他更多地转向拍摄录像。1990年代末,老安辞掉工作,成为了一位独立影像人,以自己的摄影和录像进入戏剧、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他与林兆华(《理查三世》和《故事新编》)、李六乙(《新北京人》)等戏剧导演合作,以多媒体艺术介入剧场。他与宁瀛、郭宝昌、彭磊等合作摄制电影,与徐星合作拍摄纪录片《5+5》,并借库奈里斯来华举办展览之际,拍摄纪录片《库奈里斯在北京》。他与诸多中国作家结交,采访王小波、韩寒、孙甘露等作家。目前仅见的王小波的视频采访,就出自老安之手。他时常与后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坚力量的年轻人见面,拍照或摄像,如方力钧、刘炜、刘小东、曾梵志、冯梦波、汪建伟等人。他与琵琶演奏家吴蛮合作,以视频记录中国民间音乐。他还创作影像装置作品,参与当代艺术展览……老安精通中文。刘小东说:“老安的中文好到只说半句,嘟嘟囔囔的,该笑的大家也笑了,该传递情感的也递到了。”在《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里面,还收录了老安用中文写的散文《气呼呼的小词典》,这些短小的札记,记录了老安在中国生活的经历、观察与感想,幽默风趣,读之如见其人。老安说:“中国让我感觉自己像外星人,在一块辽阔的、不同的、与世界其他角落相对隔绝的土地上走失了,生活在几乎彻头彻尾的疏远中,远离我原有文化中的符号和痼疾。”
奥尼@这个意大利人,拍下了“稍息时代”的中国
文章插图
厦门,1984 老安
奥尼@这个意大利人,拍下了“稍息时代”的中国
文章插图
上海,1984 老安
老安对于日趋膨胀、朝三暮四的消费主义不感兴趣。1980年代的中国还不知道时尚、名牌服装、豪车之类东西的存在。但没料到二十年后,这些消费标志竟会如此专横地闯入中国社会,令他一方面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不可避免大失所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中国作为新生力量青出于蓝,现在轮到老人们无所适从了。老安深切地了解这块土地。他说,上微博、下农村、去三里屯或在皇城根散步,你对中国的解读会完全不同。“或许不该如此断然,然而我相信,我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的中国是世上最值得生活的国家。在地球外延续人类香火——这一天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近,但在这之前,中国是我们迄今熟悉的全球文明扩张的最后一道边界。中国之后是岔路口。我愿意想象并冀望,以我的生活选择,一旦抵达岔路口,我和我的孩子们有可能知道如何识别路标。”作者:陈凌云,铸刻文化总编辑
老安,本名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意大利图片及视频摄影家,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1981年来华短期进修,次年留学复旦,遂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涉足摄影,继而投身视频影像,创作甚多,涉及艺术社会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