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明|一周书记:“我忧故我在”的……思想史及现实意义

|李公明|一周书记:“我忧故我在”的……思想史及现实意义
本文图片

《忧虑:一段文学与文化史》 , [英]弗朗西斯·奥戈尔曼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 2021年4月版 , 244页 , 65.00元
【|李公明|一周书记:“我忧故我在”的……思想史及现实意义】我认为弗朗西斯·奥戈尔曼(Francis O'Gorman)的《忧虑:一段文学与文化史》(原书名Worrying: A Literary and Cultural History , 2015;张雪莹译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年4月) 的确是一部“含蓄精妙、富有探索性和完全的创新性”的著作 ,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这句评语并无虚言 。 问题是如何认识和思考该书这一独特的研究主题的思想史意义及其现实性 。
作者在“前言”开头就说 , 这是一部关于忧虑和忧虑的人的书 。 在作者看来忧虑是一种体验 , 因此假如读者从未有过忧虑 , 那是幸福的、让人羡慕嫉妒的 , 也就没有必要读下去了 。 “本书献给那些本能地、切身地知道我在说什么的人 。 我们与忧虑共处 。 如果你懂 , 那么请继续往下读 。 ”(第4页)所谓“人无远虑 , 必有近忧” , 真的从未有过忧虑的人可能不多;而从未真正思考过忧虑为何物的人则又恐怕太多 , 作者寄予希望的“那些本能地、切身地知道我在说什么的人”可能更少 。 一种学术思考与研究如此强烈地诉诸于读者个体经验的回应和认同 , 这既说明了它不是冰冷的学术生产 , 同时也表明了阅读的难度 。 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如何界定什么是“忧虑” , 而是如何认识“其本质上的多样性和当代性” , 因此该书更适合那些愿意从多样性和当代性的角度不畏艰难地思考忧虑的本质性问题的读者阅读 。 对读者来说这当然也是颇有挑战性的 , 尤其是在到处充斥着“忧虑”话题及其治愈鸡汤的网络文化氛围中 , 该书的思想性与学术性内涵容易被遮蔽 。 即便是像“忧虑者的自查手册”“‘时代疾病’的文化指南”和“以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之手层层拆解忧虑的魔盒”等这些比较贴近的简明推荐语 , 也难以充分传达该书的挑战性和阅读经验的复杂性 。
首先吸引的我是该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学术意义上的思考 。 从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角度来看 , “忧虑”作为一种研究主题的合法性本身就充满了疑问 , 因此该书在建构研究主题方面具有明显的探索性 。 首先是探索如何使忧虑成为合理的研究主题 , 其次是要探索正确地谈论这个主题的方法及其意义 , 在“前言”部分可以看到奥戈尔曼对于这种探索性的自我追问和反省思考 。 作者在“前言”中说 , 追问和界定什么是“忧虑”很困难 , 因此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范围 , 在写作上更没有明确的参照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 它不是一本医学书、自助书或自传;尽管书名副标题有“史”和“文学” , 但它既不是历史著作也不是关于文学表现的研究著作 。 “倒不如说 , 这一研究是对忧虑的含义、来源 , 以及它如何与我们始终相伴等问题所做的文学和哲学上的沉思 。 ”(第5页)毫无疑问 , 这种关于研究主题合法性的探索使《忧虑》的写作本身也充满了忧虑 , 这种忧虑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 “因为‘忧虑’本身就非常复杂多样 , 并且至关重要 , 不可片面地考量” 。 (19页)对于一种研究主题的确立 , 这是严峻的挑战;在研究对象的范围、边界上并存的模糊性与可能性既是危险的 , 也是有诱惑的 。 仅从关注人的精神状态这一维度来说 , 该书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病理学、医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 由于奥戈尔曼并不认为忧虑是一种精神疾病 , 因此该书绝非是“治愈”忧虑的自助书 。 他强调本书并不仅仅是有关忧虑的历史、文学表征、意义和“治愈”的思考 , 而是对“忧虑文化”的探索:对于忧虑的产生并赋予其以意义的 , 是由社会学、神学、政治学和美学交织而成的整个网络 。 (24页)忧虑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无法消除的精神暗涌 , 是生命个体的内在经验 , 同时也是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连的精神状态探测器 , 无疑在人类精神生产的诸多领域中早已打下深刻的印记 。 问题是这些在历史时空中呈网状分布的碎片化印记无法被目前有明确对象和研究主题的某种学科领域所涵盖 , 因此奥戈尔曼围绕“忧虑”进行的主题性学术思考有着鲜明的探索性和学术主题的建构意义 。 顺带要说的是 , 在这部出版于2015年的著作中 , 引用的参考文献截止到2014年(见94页 , 原注释1) , 也可以说明关于该研究具有的前沿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