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晚明代表书家是哪三位?他们临古态度上又为何相似?

在个性解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晚明书家在临古观念上有更进一步的突破,通过归纳整理邢侗、董其昌、王铎这三位代表书家的临古观念,发现当中有差异和存同。他们在临古对象的抉择和书学审美的追求上有所不同,三位书家都各有独到的见解。
而在临古态度上尤为相似,他们的观点基本都是突出有意识的摆脱传统经典的束缚,提倡在临古上不以形似为目的,力求深挖内在的神韵并抒于己意。
书家$晚明代表书家是哪三位?他们临古态度上又为何相似?
文章插图

临古对象的抉择
一、邢侗:秉承“二王”,上溯章草
在万历年间,邢侗以倡导“二王”为主的魏晋书风而著称。特别在“二王”的草书上,是他取法的主要对象。由于晚明时期在刻帖的盛行的社会环境下,不少书家亦参与刻帖的制作过程当中,邢侗的《来禽馆帖》即是由其本人主持摹刻的,对当中的集字、抚勒、摹勒、润色等重要工序监管到位。
其实刻帖的制作也是邢侗在对古帖精准探究的过程,而且《来禽馆帖》是以魏晋书法为主的法帖收录当中,邢侗并宣称:“吾家《十七帖》,竟树寰中赤帜”认为《十七帖》的刻成,是为书坛树立了一面旗帜,可见他对“二王”法帖的重视和推崇。
后来,邢侗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在借吴门书法的衰落,以恢复“二王”书法古风为大旗崛起于晚明万历年间,但书法以魏晋“二王”为高标的观点并不新鲜,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复古的名义下实现新的创新,“心学”就为这种复古式的创新提供了思维利器。
从而邢侗突破“二王”复古范式转而上溯汉魏。主要表现在对章草的融合,实际上在气息上是增加了篆隶笔意,以求与南方董其昌的清雅平淡拉开距离,把南北书法之所长汇通。
他在《淳化阁本》中题跋道:“北人书多怒强气,南人书多挛缩气”,这“怒强气”指的是粗犷生燥而缺少妍质雅韵,而“挛缩气”指的是娇媚浮滑。邢侗明确南北之差异及弊端,坚定俊健爽利且古朴凝重的审美取向。
随着邢侗对章草愈来愈精练,在“二王”等临习作品中亦有所体现。他是以不遗余力倡导二王书风而著称的书家,但在其晚年书风完善阶段,其复古的书法实践及理论已经溢出了二王复古范式而转向了汉魏,这是反映他的“字用王而杂章”的书写观念中。
书家$晚明代表书家是哪三位?他们临古态度上又为何相似?
文章插图

二、董其昌:“吾书无所不临仿”
董其昌由于饱览藏阅精品书画,一生临写古贤书画无以数计,认为传统不是孤立静止的一人一家之迹,故在临古对象上,通过转益多师,并坚定学习古人书法需要经过漫长的“渐修”从而达到“顿悟”的境界。
具体来说,他学书是从十七岁开始学唐人颜真卿,一直对其推崇并感叹:“唐贤名迹,鲁公最为杰出。”认识到颜体书风是贯通晋人和宋人之间的桥梁和关键,并且在精炼颜法的基础上,遍临唐宋诸家,继而上溯锺、王,力追晋韵,在楷、行、草三种书体上皆有体现。
董其昌虽取法对象广泛,实际上他在研习古人书迹的过程中,一直围绕追溯笔法的根源,特别注重对晋唐书家真迹的钻研。董其昌重视古帖原真迹的笔法和墨法,不被后世流传镌石刻版面貌所囿,在对待临古对象的范本须明晰“参活”,重视晋唐书迹的笔意和神韵,不能刻板照搬摹写,不然古意难存。充分体现出董其昌在临古对象的抉择,以及临习范本上有深层次的思考和独到的自我追求。
三、王铎:“张芝羲献,余铲邪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