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文学创作中的恐洋崇洋现象( 二 )


【 评论家#文学创作中的恐洋崇洋现象】与此同时,在文学语言上也无视语言习惯不同而进行颠覆。语句生赘,既相悖于定势思维,也偏离人间的烟火世相,谁能做到有多么的隐晦艰涩就多么的隐晦艰涩,谁就是先锋了,并且自有一些认同的评论家叫好。另外,在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如果没在题记、情节或诗句中夹带几句西方那些大师人名或作品,好像谁就是土老帽一个似的。就文学的艺术性而言,首先是语言艺术,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的觉悟与探索,或者说实验,无可厚非,但越搞越热闹,风气越刮越厉害,并认为这才算是高大上,就会变成为博眼球的造作。不要藐视读者,读者眼中自有一杆秤的。而且,一部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意义与价值,也并不是靠各种花样的翻新来支撑的。我依然认为,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能做到看似信手拈来却深入浅出而充满张力,这才称得上是炉火纯青的文学语言。
其实,我们是应该明白一个道理,简单来说,一种思潮的出现,因为国度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时代生存境遇的不同,都会有很大差异性。
比如,由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的泛滥,促使当时西方文坛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后现代派。而存在主义这一哲学思想之所以会形成,是由于西方19世纪后半期的文化,是由文艺复兴的民族主义精神、启蒙运动的人本精神、宗教改革的个人主义精神、工业革命的功利思想等心态融会而成的。这种集大成,造成西方几个国家民族,相继推出了功利、实证、唯物、实用、进化等哲学思想体系。尤其是孔德发明的实证主义,导引出来的科学主义的人生观,因为没有把人性高层次的思想作为核心,反而是降低道德和宗教的价值,于是,“科学万能”本应该是拿科学成果来造福人类的,结果的事实是,科学越发达,战争的威胁越大,从而怂恿了西方人去殖民去侵略,以“雄霸天下”为职志,以拥有这个世界为人生的目的。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实证、实用、功利还是进化,都在思想上为这些行为铺路。
之所以,中外评论家都称存在主义,是受一战与二战中人性恶魔出笼和理性主义碎裂一地的产物。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悲观绝望的思想。
另外,即使存在主义,也并非是一种横空出世的哲学思想,因为西方文化渊源是由希腊文化、罗马精神和希伯来信仰等三大文化经历史的冲击和融通所组合成的,从而存在主义其实跟罗马六个世纪中的“人生怀疑论”一脉相承。
评论家#文学创作中的恐洋崇洋现象
文章插图

每一个时代,无论是哲学思想,还是文学思潮,从来没有脱离开过一个民族国度的文化渊源而横空出世。比如我们中国历史上的汉代,理想社会蓝图虽然非常完美,但没能达到长治久安的佳境,随之而来的反而是三国分裂的乱世,礼崩乐坏,士大夫和百姓都不再信赖礼乐,但本土文化渊源决定了之后的魏晋时代,只会发明那种追求仙丹、希望自己能化羽登仙而盛极一时的“求仙人生观”,断然发明不了西方对应时期的中世纪经院哲学。
不要误会,我从不反对借鉴好的东西。我们向西方现代派、西方后现代派大师们学习,往大的好处上说,这也是世界文化的起点。我所要指出的无非是认为,人家的东西再怎么好,也得内化于心,就像你虽然扒人家的衣服往自己身上穿着,假如无动能进行消化,你即便形似了,但那精气神还像纸人一样轻飘飘的。
而且,中外不少评论家认为,无论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也好,还是之后的西方后现代派文学也好,到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繁荣达到顶峰的同时,其实也意味着结束了。而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继承西方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经久不衰时至今日,所以说,不要不承认,这种五体投地的简单地去盲从,无非是与恐洋又崇洋的心态有着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