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旭@杨万里:快镜头写实,带你领会不一样的“诚斋体”

罗旭@杨万里:快镜头写实,带你领会不一样的“诚斋体”
文章插图

作者:黛珂,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在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陆游很谦虚地说了一句:“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尤袤的文集被一场大火烧了,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范成大厌弃做官,过着安逸富裕的隐居生活,写诗不过是情调而已。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保存下来的作品达九千三百多首,蔚为大观。而与他们三人同是好友的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流传下来的却不过四千二百余首。
兄弟几人中,陆游唯推崇杨万里为诗坛盟主。姜特立也称他: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而严羽则在《沧浪诗话》中明确提出,若论诗词的创造性,杨万里是位居“四大诗人”之首的。
那么,这个写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杨万里,又是如何成为一代“诗体”的开创者、甚至超过陆游的呢?用心地走近,便能领会他那别具一格的诗歌技艺。
建炎元年(公元1127),南宋历史开篇的这年,杨万里诞生于江西吉水县南溪村。这个村子很有诗意,也叫湴塘。
杨万里的父亲杨芾此时已经三十二岁,是一个典型的穷酸秀才。因为穷,所以晚婚晚育。同样的,杨万里在成年后也穷得叮当响。他只有先考中进士,才能找到媳妇。而那时已经快三十岁了。
而说到他的名字“万里”,自然指的就是“鹏程万里”了。父亲后来又为他取字“廷秀”,看来早早就将儿子的人生目标寄托于科场中了。
杨芾生活非常穷困,凭借一点儿学术充当私塾先生。但每逢手中有一点钱,除了生活必须品外,其余的都用来买书。以至于十年间便藏书数千卷。杨万里后来不理解尤袤为什么喜欢抄书,可能就是在父亲的关照下,使他免于遭受宋濂那样的借书经历吧。
罗旭@杨万里:快镜头写实,带你领会不一样的“诚斋体”
文章插图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四五岁小杨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年后,母亲不幸去世,小万里跟随父亲开始了游学生涯。又过了几年,长到十四五,老爹觉得火候差不多了,给他请了一位正式先生,乃是当时吉水县的名儒高守道。后来杨万里在《雨夜》一诗中回忆道:
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
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
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
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
一个人读书没有书友,甚至感到有些许恐惧。但是在这夜晚嘀嗒的雨声中,这颗心永远不会灰暗。在高老师门下学习三年,又被父亲送到了安福县王廷珪家。王老师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厌倦做官,却钻研学术,造诣精深。
王老师给他推荐欧阳修、曾巩等人的文章,以及二程的理学著述。虽然彼时有着所谓的“学禁”之说,但王老师这种欣然推荐好书的做法,毫无疑问是卓有成效的。
几年后,王老师对杨万里说:“我不喜欢做官,所以在为官之学上不能给你什么帮助,你要向其他老师学习,这样以后在官场才能游刃有余。”说罢就把他推荐给了青年学者刘廷直。刘廷直是胡铨的学生,这又为他后来受教于胡铨做下了铺垫。
杨万里在刘廷直身边学习的还是理学。不久,又向刘老师同岁的刘安世学习。经过这三位老师的轮番教学,杨万里的水平蹭蹭往上涨。二十出头,已经将古往今来的经典之作,研读精细,熟记于心。
罗旭@杨万里:快镜头写实,带你领会不一样的“诚斋体”
文章插图

绍兴二十年(1150年),杨万里和族叔杨辅世一同参加乡试,一同考中。次年,因又在礼部考试中落榜,回乡继续蛰伏。而在落第后的这段时间,他又拜刘才邵为师,学习科举考试的答卷方式。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在绍兴二十四年的科举中,杨万里叔侄二人一同名登桂榜。一同考中的还有范成大。陆游因在试卷中触犯秦桧,而被除名。不过,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却拔得头筹,堪称一大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