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结构#数学中暗藏的人类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数学中暗藏的人类心理结构
文章插图

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一门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承担着探索世界奥秘和呈现人类心理结构的任务。
我企图通过这篇文章,尝试说清这个长久以来的想法。
从哲学起源中,我们就发现了数学的身影,它是哲学深刻化过程中的功臣。
无论中西,第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都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最初的答案都是很蹩脚的,无非就是元素说——不管是中国的“五行”,还是古希腊的“水、火、气”,都是以常见的经验元素,他们认为“本原”理解为原料。
然而很快哲学家们就不满意了,于是中国出现了周易、老子,西方出现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他们发现,“本原”的问题不仅在问基本元素或原料,还包括演化的动力或规律,这个问题不光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还需要抽象思维。
于是数学哲学家们登场了。
中外数学哲学家们都提出,“1”是有形世界的开端(是世界的原料);然后由“1”演化为“2”,“2”意味着斗争和转化,而斗争和转化就意味着运动变化(是世界的动力);下一步产生了“3”,“3”意味着杂多和纷争,它需要进一步分裂,成为更多,世界由此逐渐丰富。
中西哲学抽象化、深刻化的起点都是数学,这并不是偶然,这些最初的数学哲学虽然还保留着幼稚的形象思维、类比思维的残余,但是已经认识到一点:世界的本原不仅是微小的基本元素,还有那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他们是用眼睛看不到的,需要用抽象思维去把握。
关于“以形释形”到“以数释形”这一短暂过程,我还想再啰嗦几句,因为这实在是人类认识的一大飞跃。
“金、木、水、火、土构成世界”这个结论很明显只需要对长期观察进行经验总结,再辅以不多的想象力即可得到。但是你要想从两个苹果中看到“2”这个数字,只有眼睛和想象力是不够的。数字并不天然地存在在现象世界,它完全是人类思想的产物。
而数学的职能并不止于用数字研究世界,而是研究数字本身!也就是说,数学是第一个(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以纯粹知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生产的不是知识,而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其抽象性是其他经验性认识无法比拟的。
心理结构#数学中暗藏的人类心理结构
文章插图

数学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数字,从0到9这十个数字就像语言中的字母或部首一样。
那么,数字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数字到底表达了什么?
数字的本质是关系。
拿刚才的两个苹果来说,“2”并不是任何一个苹果的属性,但是将任何一个苹果拿走,“2”就不能描述它们了。“2”是这两个苹果一起构成的临时属性,是一种量上的关系。
因为是一种临时的、外在的关系,所以数字并不构成事物质的规定性,因为本质属性事物自身内部的联系(当然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事物质的规定性恰好是内在各部分之间量的关系,但这种量的关系却又并不是各部分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就比如,碳原子的本质是含有12个质子,“12”并不是这些质子的本质属性。)。
数学建立在数字之上,也就建立在对事物普遍的数量关系的认可和信念之上。
数学只认可事物之间量的关系,它无法关注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请注意,是“不关注”而非“不认可”)。因为能被同一个数字表述的一堆事物,一定得有至少一个共同点,否则这个数字是没有表达意义的。
我们之所以能用“2”来表述眼前的苹果,是因为它们都是苹果。当然,你也可以再往桌子上放一个梨,但是你的表述马上就得换成“3个水果”——“水果”成为这三者新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