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旭@杨万里:快镜头写实,带你领会不一样的“诚斋体”( 四 )


文章插图

淳熙十四年(1187年),杨万里编《朝天集》时,收录了两首《晓出近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其二》
有人说它是描写景色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重点是落在“别样”两个字上。这不仅是说此时的荷花之貌是春、秋、冬三季节所看不到的,而且还突出了“送别”两个字。因为送别,因为情深意切,所以荷花才显得格外鲜艳啊!
而第二首则点明时间,乍看有一种“晓风残月”之感。但是走着走着,漫步在红香满地的清凉世界中,一切就突然变得浪漫了。夏日赶路,当然要起早呀,所以这淡淡凉意,恰恰助长了赶路的动力。纵观两首诗,没有一丝的离愁别绪,有的只是欢欣惬意。当然,也与林子方此行乃是升迁而非贬谪有关。所以,友人高兴,诗人也高兴。
而说到旅途所见,经典的除了“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还有《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几乎成了儿童三月的专属。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多么天真烂漫的情节啊,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有着相似的轻快与自在。这样无比自然的小事,用陆游的话来说,就是“妙手偶得之”。杨万里的妙手偶得,已经变成了寻常之态。
杨万里一生为了生计无奈做官,频繁的待次成了他创作的最佳时机。隐居田园的时候,他的作品在世俗的眼中也许不受待见,但却“自是花中第一流”。
罗旭@杨万里:快镜头写实,带你领会不一样的“诚斋体”
文章插图

夏日午睡,起来后懒洋洋的,无所事事。于是,干脆打趣起孩童来。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其一》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其二》
这两首《闲居初夏午睡起》,是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年,我也就是因为这两首诗,而彻底迷上了杨万里。这种意境不须用典,也不须刻意而为,甚至只需用一架照相机,按下快门,就能拍摄下瞬间的精彩。可惜,杨万里那个时代并没有照相机,所以他的诗,就充当了将瞬间化为永恒的机器。
淳熙十六年(1189),赵惇继位,想提拔一下曾经教导过他的这位老师。但杨万里只是“叮嘱”他不要违拗孝宗,至于升官,已经完全厌倦。也许,他知道这位“学生”也是个糊涂之人,所以再次萌生了归隐林泉的想法。可是不被允许。紧接着,他又做了人生最无奈之举——对金使迎来送往。杨万里作为坚实的主战派一员,这对他来说无疑是耻辱之至。于是在舟过常州时自叹:
淮浦回春舫,荆溪又早炊。
向来迎客处,还似迓侬时。
父老今余几,山川别後奇。
旧游休再至,再至只成悲。
——《再过常州》
这种耻辱,导致他对过往之地产生了厌恶,以后绝也不会来第三次了。
绍熙三年(1192年),杨万里被派往江南发行铁钱会子。亲往调查后,发现此举害民,请求罢行。光宗不为所动。杨万里多次抗命,最终皇帝下旨废除。又让老师入朝为官。杨万里未接圣旨,直接辞职离去,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明志。
皇帝又给杨老师写信说:“我以前跟您学习,情深意切。后来招您回朝,确实是想重用的,结果因为一些‘意外’(孝宗阻挠)没有弄成。所以只能给您安排一个肥差(常州)改善生活。现在您要归隐,我已经为您想好了一个宝地,就去赣州吧。那儿离您老家近,可以告慰思乡之情。只是希望不要再提辞职之事了。”光宗这篇告词可谓情真意切,诚挚挽救。杨万里觉得人生已到绝世之时,断然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