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聘与就业“双难”源于高校培养体制混乱

高校|招聘与就业“双难”源于高校培养体制混乱

文章图片

高校|招聘与就业“双难”源于高校培养体制混乱

1415个岗位 , 最终录用高校毕业生906人 , 缺口占比约36% 。 这是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数十家科技企业 , 在2022年春季招聘期间遇到的尴尬局面 。

“合适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 , 这是科技型企业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 。 只是 , 面对全国有那么多冠名“科技大学”的高校 , 说科技型企业招不到人 , 还是有点难以理解 。 既然是“科技大学” , 总得首先培养科技型人才吧 。 不然 , 就是与“科技大学”名不符实啊 。 要知道 , “科技大学”可不是用来点缀的 , 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科技”含量 。 如果连最基本的科技人才都培养不出来 , 凭什么冠名“科技大学”的头衔 。



更重要的是 , 其他一些冠名“大学”的高校 , 同样应当以培养科技型人才为主 , 而不是只有“大学”之名 , 没有培养人才之实 。 否则 , 国家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 , 岂不都打了水漂 。 因此 , 面对人才招聘市场出现的供应与需求不协调、招聘与就业“两难”问题 , 首先应当反思的是高校 , 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
就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而言 , 早在若干年前 , 就有专家反复强调 ,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走偏了 , 过度的金融化、证券化、互联网化 , 已经让人才的思维和观念都出现了偏差 , 热心基础研究的人越来越少 , 包括清华等知名高校的状元 , 很多也转行到了金融、证券领域 , 导致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 。 可是 , 对此有危机感的高校并不多 , 仍然只把重心放在规模扩张、专业扩大、跟风设置新专业上 , 导致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负债越来越多、专业门类越来越全 , 一些原本专业性很强、有自己“独门武功”的高校 , 也变成“四不像” , 传统优势消失 , 新的优势又建立不起来 。 所谓的“大学” , 实际能力还不如原来的“学院” 。 特别是传统优势的消失 , 对科技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



按理 , 面对西方国家不断打压中国科技型企业 , 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 , 各大高校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 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到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 , 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 , 更要当作重中之重 。 可是 , 多数高校仍然我行我素 , 按照四面开花的方式 , 只要哪个方面时髦 , 就立马开设哪个方面的专业 。 看一看 , 有几所大学没有财经专业、金融专业、管理专业 , 没有所谓的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 恰恰是 , 真正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校 , 寥寥无几 。 更多的 , 都是想当然的教学方式 , 所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 在此 , 我们也建议 , 应当降低文科生比例、提高理科生比例 。
高校不专业、不专心、不专注 , 要想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 是很难的 。 为什么同一领域的毕业生 , 国外名校培养的人才 , 能够在某些方面独立担当 , 而我们的名校毕业生却很难独当一面 。 原因就在于 , 国外高校的专业性很强、专注力很高 。 而我们的高校 , 太容易被市场形成的利益所吸引 , 过度追求眼前利益 , 而不顾长远利益 。 在人才培养方面 , 为了所谓的就业率 , 只培养热门专业 , 而对发展需要的人才却不重视 , 以至于科技型人才严重短缺 。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 由于长期以来 , 多数高校已经失去了传统优势 , 没有了人才培养的专心和专注 , 因此 , 面对市场出现的科技人才短缺 , 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想去培养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 只能维持现状 。 如果一起专心专注于自己的传统优势 , 并把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 , 可能人才培养的难度就会大大减轻 。 这就是高校目前的现状 , 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不适销对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