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么在老子眼中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知者”
《道德经》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前一段浏览帖子,看到有位网友在这句话下面的留言:如果在大街上看见有人正在偷东西,那我是说还是不说?其实,不只是我们有这样的疑问,古人同样如此。唐代的白居易因此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老子的这句话呢?
文章插图
【 凡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么在老子眼中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知者”】要理解这句话,关键是要弄清楚“知”字的含义。禅宗有语“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曾子在《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可见“知”字的含义,远非我们认知的那么简单。
子思在《中庸》中有句话,“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饱学的儒门居士,对子思的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问道于临济宗的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你都考上功名了,这句话还不理解吗?”“表面意思知道,背后的含义不是很清楚。”于是,禅师说到:“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众皆拜服!
文章插图
“具足凡夫(圣人)法”,就是王阳明说的“吾性自足”,也是老子说的道“用之或不盈”。“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世间万物有生就有灭,但是我们的“能知之性”是没有生灭的,三岁的时候知道苹果,等老了也知道苹果,声音来了,我们能听见,声音走了,我们也知道,"能知之性"没有随着声音的起灭而消失,这个“能知之性”就是道。孔子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每天都在用“能知之性”,但是我们不知道那就是道,所以我们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如果我们悟道了,就成为圣人了,这就是孟子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如果心中还有那么一点点悟道的想法,那就依然还没有悟道,所以是“圣人若知,即为凡夫”,这也是子思说的“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这里的“不知”不是不明白,是没有办法说,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这也是对“知者不言”最好的注解。老子在这一章给圣人起了一个新名字,名曰“知者”,也是佛家说的“觉悟了的人”。
文章插图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为道与为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圣人之所以不言,并不是说圣人要身体力行,而是由道的特性决定的。不言是怕世人沉迷于文字本身,而不能领悟文字背后的含义。反观今日,我们却不停地争论《道德经》的版本问题,断句问题,“道可道,非常道”,认为恒改成了常,含义就天差地别了。就算老子重返人间,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一声叹息,“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既然担心世人沉迷于文字本身,那老子为何还要留下五千言呢?这就是圣人的慈悲,老子委婉含蓄,没有直接说明原因,相比之下,燃灯古佛就不那么客气了,一语戳中我们的脊梁骨,“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白居易老先生若能听到这句话,不知会有何感想?白居易是文坛泰斗,我非常喜欢他的诗词,没有对其不敬的意思,单就他做的这首《读老子》,我还是想在下面做一个批注,“不悔自家无见识,反将丑语抵他人”!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如果人人都具有“如来拈花,迦叶一笑”的智慧,世间又何需留存经书呢!
-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执迷于“知人”者,往往输在不自知
- 孟浩然#7首离别诗词:相聚不言过往,离别不问归期
- 中国|从乡村少年到“数学皇帝”:永不言弃的至真人生
- 贾平凹&《白鹿原》发表后遭质疑,陈忠实一句话让对方闭口不言
- 王安石$成年人最难的自律:话不言尽,虑不过多,欲不过纵
- 柏林@时间、艺术与性别:唯有觉知者的生命是永恒动量
- 交流|时间、艺术与性别:唯有觉知者的生命是永恒动量
- 九头牛!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厉害的人,有什么特征?
- 金明|offer3直面职场年龄焦虑,李不言现身说法,新成员引职场竞争讨论
- 嘉陵江|重庆一男子嘉陵江野钓,收获白色怪鱼上网炫耀,网友:无知者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