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源:IC Photo)
付如初/文
悄然流行的“穷”叙事
仔细留意社科经管类图书 , 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边是很多书在教你如何投资、如何致富、如何肯定欲望 , 积极进取;一边则在关注“穷” , 为你分析穷的本质、穷的趋势 , 教你弃绝欲望 , 回归生命本身 , 断舍离 , “穷得有品位” 。 这种阅读上的“贫富两级分化”是不是社会思潮的真实反映 , 我不得而知 , 只知道两者有越来越清晰的分野 , 尤其后者 , 感觉近几年突然变得流行起来——前者 , 几乎贯穿改革开放的全程 , 甚至隔几年就有现象级的畅销书 。 而相对于变得“富有”的难度 , “穷”似乎对普通人来说感受更切近、更直接 , 或者说 , 普通人更容易感受到一种可以被命名为相对贫穷的“穷感” , 所以 , 关于“穷”的叙事就会显得更惹眼一些 。
与此同时 , 阶层跨越的可能与奇迹 , 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社会学著作或者励志类图书里 。 比如近两年大热的图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乡下人的悲歌》 , 尽管说的还是教育改变命运的老话题 , 但因为左右命运的“穷”展现出来的景观太传奇、太刺眼 , 而且景观的所在地是美国 , 这个用“美国梦”和“民主梦”蛊惑了全世界的“自由之地” , 所以显得格外刺激人心 。 让人忍不住想 , 相比于“美国梦”的实现 , 原来被美国之“穷”、美国的原教旨主义和美国的种族制度毁灭的人更多 。
还比如近些年风靡世界的韩国电影《寄生虫》《燃烧》等 , 则用东方式的含蓄暴力尖锐呈现了贫富分化与道德伦理、爱情婚姻、未来秩序的正面冲撞 , 让“贫穷”带来的结构性社会失衡和系统性法律疑难充满警示地一一展现 。
在后工业时代的场景中 , “为富不仁”和“穷山恶水出刁民”都变幻出了更让人无所适从的面貌 , 以至于其中更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 因而也更值得深入研究的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 , 都变得弱化了许多 。
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鲍曼的著作《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则试图阐释这样的观念:工业社会后 , 穷人逐步成为一个类似于敌人的、用于区分敌我的“异质体” , 是被消灭的对象 。 然而 , 随着劳动伦理到消费伦理的转变 , “新穷人”又在不断产生 。 “新穷人”不再指简单的失业者 , 而是一个无力消费或者消费上有缺陷的人 , 带着消费社会带给他们的无形的恐惧感和耻辱感 。
鲍曼回顾欧洲社会如何创造工作伦理 , 吸引穷人通过工作来消除贫困;回顾福利国家用集体力量帮助个体摆脱不幸 , 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 但如今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 在全球化的劳动力市场中 , 精简用工和灵活用工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多余劳动力 , 国家福利也难以接管 , 同时 , 对消费自由的需求也让这部分人不愿意被接管 , 于是“新穷人”成了被消费社会诱惑和创造出来的“废弃物” , 一个看上去有充分的选择自由 , 但其实根本缺乏行使选择权的技能和决心的“选择无能”阶层 。
【时代|印度:美好时代的背后】仿佛是为了印证鲍曼的“一语成谶” , 一本叫《印度青年狂想曲》的书直接把鲍曼描述的、令人惊心的社会学观察用生动的案例呈现了出来 。 据这本书的作者、印度采访人员司妮达·普拉姆调查:每个月大概有100万印度青年需要工作 , 然而只有100个人能找到工作 。 尤其对低种姓的年轻人来说 , 教育提供的机会远远不够 , 再加上宗教纷争、权力腐败、农村凋敝等等因素 , 更使得年轻人上升通道极其匮乏 ,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系列看上去极其疯狂的“上升”努力 。
- 明信片!星辰大海|新时代,这是江苏大海寄给你的蓝色明信片
- 定义|让孝成为时代之光 “孝子日”首次设立,红星美凯龙重新定义新时代的“孝”
- 河景@正商豐華上境
- 艺术|安徽合肥:笔墨书写时代赞歌 “艺术年货”传递美好文化
- 同时代$「津门网」他是画家任熊之子,其构图饱满色彩丰富,不流于世俗
- 蚩尤&上古时代三大宝刀,第二把能够克制日本刀,第三把是不祥之物
- 警察|职场进入看脸时代,颜值不高怎么办?
- 院里|“精神病院里的天才儿子”刷屏!网友看哭:人生艰难,人间美好!
- 美好时光#世人皆知“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其实后面的两句也很经典
- 艺术|为时代留下艺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