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印度:美好时代的背后( 四 )


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人员爱德华·卢斯娶了个印度老婆 , 在印度生活了五年 , 他在《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崛起与发现》一书中说:“每一个到印度的人 , 都不难发现它浓郁的宗教文化与骇人的贫困景象共存 。 ”然而 , 他也发现 , 有很多西方人会对印度抱着浪漫主义的想象 , 认为这样的印度才超凡脱俗、才能穿透物质主义的虚幻 。 他们把印度当成大型精神修炼场所 , 去那里寻找信仰和真实的自我 。 而印度人自己 , 也会将贫穷归因于前世犯下的错误 , 是神的旨意 , 或者是顺从甘地的指引 。 甘地认为农村应该是印度社会的主体 , 农村的生活方式是印度一直应该保持的生活方式 。 因为甘地在印度人心中近乎于“神”的地位 , 他至今仍有一大批拥趸 , 他们拒绝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城镇化 , 他们对甘地穿着的追随甚至影响了整个印度的纺织业 。 于是 , 就有了印度那句广为人知的话:“维持甘地时代的贫困状态让我们代价惨重 。 ”
无论如何 , 敬神和渎神 , 就像安于贫困和疯狂追求财富一样 , 在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奇妙地共存着 , 就像同一条马路两边共存的五星级酒店和贫民窟 。 而贫民窟中的种种景象 , 都更像是一个村庄整体搬进了孟买的一个局促角落 。
几年前去过印度的同事告诉我 , 印度的很多景观都很刺激:他们的母亲河中满是垃圾 , 但依然有人安之若素在里面洗衣服 , 甚至练瑜伽;大街上根本没有秩序 , 红绿灯也被熟视无睹 , 但奇怪的是很少发生交通事故;五星级酒店和贫民窟就隔着一条马路;同去的驴友在酒店洗澡的时候嘴里进了一点水就腹泻不止 , 而印度当地人的饮用水甚至比洗澡水还脏;参观任何一个景点都不敢寄存东西 , 因为出来就会找不到;他们甚至有人被带到假火车站买到了假火车票……这个国家有一种奇怪的混乱 , 也有一种奇怪的秩序 。 印度的改革开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 , 比中国仅仅晚了十几年 , 但时代的脚步是不等人的 , 节拍踏准了似乎就不容易错步 , 而一旦没跟上 , 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
跟全世界对印度好奇一样 , 印度裔移民作家奈保尔也一直致力于自己祖国的书写 , 他曾在1962年到1988年的26年间 , 多次到印度走访 , 并写下了著名的“印度三部曲”:《印度:受伤的文明》《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 而他1988年曾站在酒店阳台上这样描写孟买的贫民窟达拉维 , 如今看来 , 依然振聋发聩 , 也依然揭示着印度城镇化进程的某些真相 , 尽管那时候的印度还没有改革开放:
从这里看去 , 达拉维显得突兀 , 甚至在孟买都算是多余的:按照人们的说法 , 它会继续存在 , 是因为它是选举的票仓 , 是制造仇恨的温床 , 许多人可以从那里得到利益 。 孟买的种种互相冲突的趋势也往那里蔓延 , 所有新产生的特殊性在那里都变得更加鲜明 。 但人们还住在那里 , 遭受这额外的剥削 , 因为在孟买 , 只要有了住的地方 , 你就可以赚钱 。
《象群中的蚂蚁》:也是蚁群中的蚂蚁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著名的《穷人》中提到 , 贫穷的原因就是贫穷 , 贫穷不是罪过 , 而是命运 。 “不幸是一种传染病 , 不幸的人和穷人应该互相躲避 , 以免彼此传染 , 病得更重 。 ”然而 , 在集中阅读这些关于印度的书时 , 我经常会忍不住有这样一个疑问:在穷人和穷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印度 , 在充斥着赤贫阶层的印度 , 他们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 , 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种为什么不能点燃?按照马克思的革命设想和很多成功爆发革命国家的经验 , 穷人团结起来改变命运的力量应该是不可遏制的历史推动力才对 。 印度为什么没有?或者换句话说 , 无论宗教、种姓制度、贪腐等等这些如何制约印度穷人的革命冲动 , 这个阶层改变自己命运的诉求都是异常强大的 , 不然也不会有青年人的狂想 , 不会有贫民窟里的命运搏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