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刘先银经典点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六 )


河上公、王弼版本为何广为流传 , 他们也是在很多版本中 , 经过历代学者大德的一番校勘而定 , 最近一百年特别是五四运动、文化革命 , 有良好的研究环境吗?怎么能有超越呢?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 , 受了外物的刺激 , 便产生一定的感应 。 心有所感 , 而发为吟咏 , 这是很自然的 。 从前葛天氏的时候 , 将《玄鸟歌》谱入歌曲;黄帝时的《云门舞》 , 按理是不会只配上管弦而无歌词的 。 到唐尧有《大唐歌》 , 虞舜有《南风诗》 。 这两首歌辞 , 仅仅能做到达意的程度 。 后来夏禹治水成功 , 各项工作都上了轨道 , 受到了歌颂 。 夏帝太康道德败坏 , 他的兄弟五人便作《五子之歌》来表示自己的怨恨 。 由此可见 , 用诗歌来歌颂功德和讽刺过失 , 是很早以来就有的做法了 。 从商朝到周朝 , 风、雅、颂各体都已齐全完备;《诗经》的“四始”既极光辉灿烂 , 而“六义”也周密精深 。 孔子的学生子夏能理解到“素以为绚兮”等诗句的深意 , 子贡领会到《诗经》中“如琢如磨”等诗句的道理 , 所以孔子认为他们有了谈论《诗经》的资格 。 后来周王朝的德泽衰竭 , 采诗官停止采诗;但春秋时许多士大夫 , 却常常在外交场所中 , 朗诵某些诗章来表达自己的观感愿望 。 这种相互应酬的礼节 , 可以对宾客表示敬意 , 也可以显出自己能说会道的才华 。 到了楚国 , 就有讽刺楚王的《离骚》产生 。 秦始皇大量焚书 , 但也叫他的博士们作了《仙真人诗》 。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孟祥君的社会主义政治形态初行者老子的政治尝试探析
孟祥君的社会主义政治形态的初行者——老子的政治尝试探析 。
孟祥君说:倘若老子建邦一说能够得到确切证实 , 那么老子或可被视为率先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态进行尝试的第一人 。 通过对老子思想及其政治尝试的还原与探析 , 以期更深入地探析老子政治思想 , 帮助我们在道学及传统学说角度上对“社会”与“国家”、“战争”与“和平”、“回归”与“进步”、“神性”与“人性”等问题上展开更深入的探讨 。 对此领域的探究不仅有利于深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内涵 , 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力 , 还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为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
如何确切证实呢?傅卯田说:长江后浪推前浪 , 世上新人赶旧人 。 傅卯田先生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 , 并提出对老子的文本的准确理解非常重要 。
《弘道积德》空中论坛第57期 , 与《道德经》淳化章第五十七很切合 。 探析老子在两千多年前便已经在其理想化的国体构建中 , 展现出较为强烈的社会主义特性 。 以正治国 , 以奇用兵 , 以无事取天下 。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 , 而民弥贫;人多利器 , 国家滋昏;人多技巧 , 奇物滋起;法令滋章 , 盗贼多有 。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 我无事而民自富 , 我好静而民自正 , 我无欲而民自朴 。
以正治国 , 以奇用兵 , 以无事取天下 。 ”“正”:端方 , 贞固 。 “奇”:诡诈 , 怪异 。 此段经义是说执政者要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 , 顺从人间伦理常情 , 大公无私 , 端方正直治理国家 。 但用兵却相反 , 要采用虚虚实实 , 声东击西的诡诈之术 。 要取得天下太平 , 须安分守己 , 不可妄生事端 , 《老子》第四十六章中说:“罪莫大于可欲 , 祸莫大于不知足 , 咎莫大于欲得 , 故知足之足 , 常足矣 。 ”天下大乱皆因不知足 , 以致妄生事端 。 要想天下太平 , 必须知足安分 , 不可妄生事端 , 扰乱庶民 。 只有这样 , 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 四海宁静 , 天下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