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叶嘉莹讲诗歌:什么是“赋比兴”?|草地周刊 · 迦陵课堂( 六 )


国家典籍博物馆经典古籍展上展出的《毛诗》毛亨、毛苌传明铜活字蓝印本 。 新华社资料片
《诗经》有时传达感发 , 是用一种重复的方法 , 一首诗常常分成好几个段落、很多章 。 《将仲子》一共有三章 , 段落之间大部分是重复 。
第二章: “将仲子兮 , 无逾我墙 , 无折我树桑 。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 仲可怀也 , 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 ”“无逾我墙”的“墙” , 指的是外墙 。 就是把韵字 , “里”换成“墙” , “杞”换成“桑” 。 我用现代汉语念 , 你们可能不觉得押韵 , 可是中国古代的语言是押韵的 。 “母”读作mǐ , “里”“杞”“母”是押韵的 , “墙”“桑”“兄”是押韵的 , 这里“兄”也是ang韵 。 所以就是在重复之中、在韵律之中 , 声音也传达了感动 。
第三章: “将仲子兮 , 无逾我园 , 无折我树檀 。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 仲可怀也 ,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 ”韵字“园” , 你不要跳我的“园” , 园指的是里面小园的墙 , 你不要折我的檀树 ,“岂敢爱之 , 畏人之多言” , “园”“檀”“言”都是押韵的 。
这三章诗是直接的叙写 , 通过几次重复 , 这个女子多情、矛盾的心理都传达出来了 。 所以“赋”这种写作方式 , 是直言其事 , 用句法、篇法、结构、口吻使人感动 。
我们现在所讲的是《诗经》最早的、最原始的情意与形象的关系 , 以及情意与形象的关系在写作中如何传达出来 。 “赋”不是“由物及心” , 也不是“由心及物” , 是“即物即心” 。 物就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现象 , 所以它可以是自然界草木鸟兽的物象 , 它也可以是人事界的事象 。 直接写事象 , 把事件的发生写下来 , 就是“即物即心” 。 当你这样直接叙事的时候 , 也把内心的感情传达出来了 。
在《诗经》里 , “赋比兴”这三种方式多半用在一首诗歌的开端 。 这三种表现方法只可以用在开端吗?不一定 , 后来的诗歌就更发展、更发达了 , 不一定只是用在开头 , 可以用在任何地方 。
再来看《行行重行行》 , 《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 “行行重行行 , 与君生别离 。 相去万余里 , 各在天一涯 。 ”“涯”这个字有很多读音 , 可以读yá , 可以读ái , 这里读yí 。
“道路阻且长 , 会面安可知 。 胡马依北风 , 越鸟巢南枝 。 相去日已远 , 衣带日已缓 。 浮云蔽白日 , 游子不顾返 。 思君令人老 , 岁月忽已晚 。 弃捐勿复道 , 努力加餐饭 。 ”
这是写离别的诗 , 他说有一个远行的人走了 。“行行重行行” , 向前走 , 再向前走 , 越来越远了 。“与君生别离” , 生离是和死别相对的 , 死别是不能再见面了 , 这是由天不由人的 , 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生别离”是本来两个相爱的人都活在世界上 , 可以在一起而别离了 , 是更不得已的 , 是人类应该挽回但竟然没有挽回的一种别离 。 “相去万余里” , “去”是距离 , 我们相隔一万多里 。“各在天一涯” , 你在天的那一边 , 我在天的这一边 。“道路阻且长” , 我们中间的道路这样险阻 , 有高山大河 , 而且这么遥远 。“会面安可知” , 不知道哪一天才会再见面 。
这都是“赋” , 直接说的 。 中间忽然出现两个形象 。“胡马依北风 , 越鸟巢南枝” , 我不相信我们永远不见面了 , 因为你看连动物 , 每当冬天北风吹起的时候 , 就向北风而依 。 胡马是北方生长的马 , 当北风从塞外吹进来的时候 , 它就感受到北方 , 怀念故乡 。“越鸟巢南枝” , “越”是南方 。 南方的鸟尽管在北方 , 做巢的时候永远向着南方的树枝 , 因为它习惯了 , 习惯于阳光 , 习惯于温暖 , 所以它总是向阳的 。 马会怀念它的故乡 , 鸟也怀念它的故乡 , 北方的马永远依恋北方 , 南方的鸟永远依恋南方 。 作为一个人 , 难道你连马和鸟的感情都没有?所以你一定会回来的 。 在叙事之中用了两个自然界的形象 , 我们说这是“兴象” , 是带给读者感发的一种形象 。 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有很多术语 , 这个叫“兴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