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迪|《学衡》百年︱倔强的少数:学衡派在东南大学

一个世纪以前 , 中华文明面临深刻危机之时 , 一批闳识孤怀的知识分子登高而呼 , 在南京创办了《学衡》杂志 , 提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主张 , 以“学衡派”之名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一个世纪之后 , 中华民族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 文明传承和文化创新成为时代的召唤 。 2022年为《学衡》杂志创刊一百周年 , 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将举办系列学术文化活动 , 以期进一步发掘学衡派的文化遗产 , 深化和拓展有关现代中国文化史的研究 。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共同推出“《学衡》百年”系列文章 , 介绍相关研究 , 期待与读者交流探讨 。
梅光迪|《学衡》百年︱倔强的少数:学衡派在东南大学
文章图片

《学衡》杂志
1924年夏 , 东南大学教授吴宓即将离开生活了三年之久的南京 , 远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 。 离别之际 , 他用诗抒发自己的感受:“骨肉亲朋各异方 , 别离此日已心伤 。 江南未许长为客 , 塞北缘何似故乡 。 逼仄乾坤行道地 , 萧条生事载书箱 。 依依回首台城柳 , 辛苦三年遗恨长 。 ”诗中充满不舍和惆怅 。
吴宓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 , 即《学衡》杂志的总编辑 。 1922年1月《学衡》在南京创刊 , 到1924年《学衡》随吴宓北上 , 这两年被认为是学衡派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时期 。 刘伯明、梅光迪、吴宓、柳诒徵和胡先骕等学衡派骨干均是东南大学教授 , 学衡派的兴衰也和东大这所学府有着密切关系 。
梅光迪|《学衡》百年︱倔强的少数:学衡派在东南大学
文章图片

吴宓
一、西洋文学系
学衡派的主将是梅光迪和吴宓 , 二人在美留学时即结识 。 梅率先归国后在南开任教 , 但并不顺意 。 1920年初 , 梅光迪辞去南开教职 , 转赴南京高师教授西洋文学 。
梅光迪的南下 , 缘于南高“副校长”刘伯明的力邀 。 梅、刘二人曾为美国西北大学同学 , 多年交谊 , 志同道合 。 刘伯明在南高倡导“培养融贯中西学术之人才……使学者以西洋眼光及方法 , 观察及研究吾国固有学问 。 不泥于古 , 不迷于新” 。 这一主张与后来学衡派的宗旨可谓一脉相承 。 南下后的梅光迪乃决以南高“为聚集同志知友 , 发展理想事业之地” , 即宣扬人文主义主张 , 纠正国内风起云涌的新文化和新文学潮流 。 1920年秋 , 梅光迪与中华书局约定 , 拟编辑出版《学衡》杂志 。 1921年 , 梅又向学校举荐哈佛旧友吴宓和楼光来 。 梅光迪写信给吴宓说 , 东南大学即将成立 , 他将提议在该校增设西洋文学系 , 以为发展志业的根据地 。
此前 , 吴宓曾与北京高师订有聘约 , 月薪300元 。 后因梅光迪的召唤 , 改受南高每月160元的“微薪” 。 梅谋划中的西洋文学系 , 是吸引吴宓的重要因素 。 1921年10月 , 二人联名提出《增设西洋文学系意见书》在东大教授会通过 。 11月2日 , 东大评议会决议增设西洋文学系 , 以梅光迪为主任 , 这是中国大学成立的第一个西洋文学系 。
西洋文学系为梅、吴发展理想志业提供了重要的学科平台 。 培养学生 , 支配经费 , 聘任教员 , 开设课程 , 都将享有“独立自主”的权力 。 吴宓“屡函在美诸友”来校任教 , 包括时在哈佛的汤用彤和楼光来 。 1921年12月 , 吴得知汤用彤欲就聘清华 , 他写信给刘伯明说:“窃意若重实利 , 常人必赴清华 。 惟为友谊及吾侪志业计 , 则汤君当以来此为宜 。 ”在吴宓的力邀下 , 汤、楼二人此后都来到东大 。 一批怀抱着相似理想志业的学者汇聚东南 , 形成一股新锐的学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