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来州|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三 )


崔来州生活在新乡 , 太行山的沟沟壑壑留下了他很多足迹 , 近年干脆将工作室放在石板岩和八里沟 , 身心融入大山 , 与山对话 , 与水连联情 。 写意山水画或是花鸟画的创作题材均源自于生活 , 源自于大自然 , 绝不仅仅是对真山真水的简单记录和传达 , 而是对美的意境的再创造 。 长安画派石鲁先生更是将写生融入对时代的描绘中 , 把面对生活的艺术理念贯穿于写生过程中 , 把革命生活中积累的对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民的热情投入到写生中 , 并将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生活图景和精神状态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 更是在普及基础上对中国画的审美层次进行了提高 。 他认为:“情之所至 , 金石为开;情之所钟 , 可以惊天地而动鬼神 。 交心是艺术联系生活的一条管子 。 ”写生成了他吸收西方写实技法 , 又融合传统中国画写意精神及审美传统的完美实践 。 石鲁在对时代精神的反复揣摩和表现中 , 对传统中国画在笔墨形式、构图立意、表现技巧上做出了示范 , 并为艺术创作如何从传统和生活中吸收营养以展现时代风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
崔来州|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行走在巴颜喀拉》68cm*68cm 纸本
在追求山水画创新的道路上 , 崔来州就是那个勇于探索的人 , 《集结号》是崔来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作品 , 主题鲜明 。 景物描写立足豫北 , 严谨中有随意 , 随意中有精微;层次分明 , 虚实相间;生动空灵 , 写意与写实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
作为一个画家 , 有性情还不够 , 还要有能够表现思路的能力才能完成自己的作品 。 “中国画的表现 , 立足生活 , 妙于笔墨” , 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 , 笔墨结合是艺术家创作的精髓 。 崔来州的作品中笔笔有力 , 那一点一画凝聚了生命和动感的力量 , 是画者情感与力量的集中表现 。 轻重有度 , 疾徐自如 , 是力的美的呈现 。
《远去的吐谷浑》是崔来州的西部风格作品 , 大漠 , 胡杨 , 雪山技法独特充满神秘 , 体现了画家大胆的开拓创新与探索 。 传神的艺术表现依赖于用笔 , 他一笔写过 , 纸上就呈现出浓、淡、枯、湿之变化 。 无论点、线都是刚劲有力的 , 饱含水与墨相融的体积感 , “骨”的感觉由此发展而来 。 在崔来州的画面里 , 这种用笔表现尤为深刻 , 特别是他的大写意用笔力度 , 讲究藏巧于拙 , 泼墨的黑白效果更为强烈 。 在创作的过程中 , 画家的情感、趣味、水墨与心灵的操作相交融 , 无论点或线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 都会留下情感的痕迹 。
崔来州|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远去的吐谷浑》137cm*68cm纸本
画家体验生活需要“痴心” , 这份“痴心” , 不仅仅是抱着对大自然的热爱 , 见眼前之所见 , 记眼前之所闻 , 更重要的是由物会心、推己及人的迁想妙得 , 以及为了艺术创意的达成 , 而对生活素材、个人经验的提炼和加工 , 其间 , 既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雄心 , 也有秃笔成冢的艰辛 。 崔来州的花鸟作品 , 同一题材的往往显示了他不断探求新意的过程 。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 是无可比拟的 , 也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 总之 , 中国画的运笔处处体现着对应关系 , 在对应中造就独特的境界和内涵 , 用写来体现出意境之美 。 “骨气”为用笔之根本 。 用笔、用墨、用线塑造具有中国画再现形象须讲究以“骨”为质 , 达到“由形似到意似”的造型描述境界 。 中国画以毛笔和墨色交融而成的笔墨元素经营着画面的虚实、远近、意韵 , 表现画家的情感 , 是画家本人内心的意与自然物“象”的自然结合 。 崔来州深谙这一道理 , 由此传达出自己的精神风格与审美志趣 , 完成了“外师造化 , 中得心源”的自然流程 。 有“风骨”的“意象”塑造是画者在创造发展过程中具有最高理想境界的追求 。 根据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 , “风骨”是个体的思想和情感的高度统一 。 在此前提下 , 崔来州遵循“意象”造型的原则 , 以客观物象为关注对象 , 有爱憎 , 有取舍 , 注重情景之间的融合 。 正因为崔来州的山水画水墨技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 他可以轻松地驾驭这些核心要素 , 随心所欲 , 轻松地把我们带入到他创造的丰裕优美的意境当中去 。 写意花鸟画在表达客观对象上一直讲究物理服从于画理 , 通过赋予笔墨的激情表现主题对象的生命律动 , 展现主题物象的神情意趣 。 真正的花鸟画家都懂得牺牲部分客观物象的束缚而获得笔墨和心灵的表达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