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自有千秋在

青冢顶端是昭君永眠之处 。 轻风吹过 , 那里的山峦永远是草色青青的 。
|昭君自有千秋在
本文图片

王昭君和亲铜像
1963年10月 ,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内蒙古视察 , 参观了昭君墓后 , 题写了一首七绝《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 , 胡汉和亲识见高 。 词客各抒胸臆懑 , 舞文弄墨总徒劳 。 ”寥寥数语 , 概括了西汉年间昭君出塞的故事 。 这首诗篇 , 现已勒石成碑 , 放置在王昭君纪念墓地甬道的首端 。
【|昭君自有千秋在】我们从呼和浩特市驱车往南十余里来到昭君博物院观瞻 。 呼和浩特旅游部门统计 , 超过8成的外地游客会来此观瞻游览 。 只见纪念墓地气势壮观、肃穆俨然 , 大门两侧两座造型独到极具民族特色的纪念展馆 , 呈土黄色金字塔型 , 彰显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 让人不由想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一段话:“在大青山脚下 , 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 , 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 。 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 , 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 , 而是一个象征 , 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 。 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 , 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 ”
昭君墓 , 又称“青冢” , 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 始建于西汉 , 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 。 墓体状如覆斗 , 高33米 , 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 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汉墓之一 。 “青冢”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 , 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 , 故名青冢 。 ”民间传说 , 每到深秋 , 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 , 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 , 草青如茵 。 因此历代诗人常常好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之类的诗句寓意 。
古往今来 , 流传下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据说有700余首;相关的小说、民间故事近40种 。 作者中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诗仙诗圣 。 近现代两位杰出剧作家郭沫若和曹禺都写过《王昭君》剧本 。 1978年 , 曹禺在完成《王昭君》剧本创作后的献词中说:“敬爱的周总理生前交给我这个任务 。 我领会周总理的意思 , 是用这个题材歌颂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 我把这个剧本献给祖国国庆三十周年 , 并用它来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 ”如今 , 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化印迹和美好史实 , 都展现在昭君博物院的昭君文化传播馆内 。
很多游客以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相依相随的和亲铜像为背景拍照 。 铜像高近4米 , 重5吨 , 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期间 , 由广州美术学院潘鹤先生雕刻而成 。 两匹铜马 , 一回眸低语 , 一侧耳倾听 , 再现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和睦亲情 。 和亲铜像北侧坡地上是两个古色古香的碑亭 , 亭内分别矗立着用汉文和蒙文书写的“王昭君之墓”碑石 。 再往上 , 在青冢的顶端 , 便是昭君永久的睡眠之处 。 轻风吹过 , 那里的山峦永远是草色青青的 。 (顾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