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乡愁关键词,呈现人类深邃的心灵世界( 二 )


相对于《春节》,其他几本书中我还喜欢刘宗迪先生的《七夕》,大概因为与我喜欢星空有关。《七夕》对星空有浓墨重彩的文字:满天繁星,对于现代人而言,大概只是记录于天文学读物中的抽象概念,人们不仅不能像古人那样如数家珍般指出星星的位置、认出星宿的图形、叫出星星的名字,甚至连那些千百年来世代流传、古人像话家常一般时常念叨的星空神话、星辰故事,也早已付与忘川逝水了。
是的,相对而言,现代人深陷于现代都市的水泥森林中,高楼大厦将浩瀚夜空分割得支离破碎,腾嚣的红尘和迷乱的灯火湮没了满天星光,人们鲜有余暇和闲心登高望远、仰望星空。在我的心中,古人栖居大地,举目四望,地阔天高,繁星垂四野,万象为宾客,他们眼中的天空,更透彻,更富有诗意。
现代人心目中的夜空,日益成为一个越来越空洞模糊的梦幻宇宙,一个星尘风散、黑洞潜藏、异形怪物出没的黑暗空间。是的,科幻电影中的星空与肉眼所见、天文望远镜中的星空有很大的不同。
一年四时,北斗七星彪炳于北方夜空;猎户座三星璀璨,年年冬季辉映于南天。那些漂泊沧海的航海者和浪迹大地的游牧者,他们眼中的星空就是指引他们远游的指南和地图。群星列布的星空,确定他们所在的位置,指引着他们回家的方向……
2.
从萧放先生《春节》中的《上古春节雏形:岁终大祭与新年祈谷之礼》一章可以读到,上古春节的岁时活动主要就是祭祀诸神与祈求谷物丰收。上古春节祭祀主要表现为集团性的公祭,时间在岁末年初,祭祀的对象是天地山川、宗庙社稷,祭品丰厚,仪式盛大规整,是部落集团或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社会人们是从神性的角度理解日常时间进程,伴随着四季岁时生活的是岁时祭祀活动,人们利用各种季节祭祀仪式中断日常生活,以实现与天神地祗人鬼的沟通,岁末年初的冬春时节尤受关注,传统的大型岁时祭祀仪式常常在这一特定的时节举行。所谓祭,依照《说文》的解释是以手持肉奉献给神灵。以食物奉献神灵是中国传统祭祀的基本方式,中国人认为以上等的或时令食品献给神灵,就如人间以佳肴招待贵客一样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赤诚。
越是早期社会,其祭祀活动越是频繁,祭祀仪式也越隆重。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要传承知识与文化,只能靠有形活动的仪式进行反复的记忆与观念的强化,因此仪式充当了文化传承的载体。
文字发明之后,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就开始被记录,甲骨卜辞、《周易》《尚书》等都有程度不同的记述。《仪礼》《周礼》《礼记》是古代的重要礼制文献,其中保存了有关先秦岁时祭祀的丰富信息,与春节时段有关的祭祀是“岁终大祭”与元日天子“祈谷”。岁终大祭是岁末对天地人间诸神的一次总结性的隆重祭祀;祈谷是祈求谷物丰熟的祭礼。
在祭祀坊与水庸时要念一段祝词:“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段祝词有着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这种命令与祈求混杂的语气,生动地反映出古人对待神灵的态度,人们祈求神灵在新的年份里管束好水土,昆虫、草木,让它们各安其位,以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祸害……
【 关键词@乡愁关键词,呈现人类深邃的心灵世界】这些浓重的古风流韵,或许正是我们文化其来有自的根。
如果说萧放先生的著作更偏重于学术和历史,那么,画家何大齐先生的北京风俗画系列则偏重于趣味和现实。他的作品以北方地区尤其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串起与过年有关的传统民俗和种种生活记忆,譬如做花灯、吃糖瓜、抖空竹、放花炮、撒灯花、摇元宵,等等。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到二月二的农历新年最后一天结束,还原了一个又一个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和抛弃的生活细节与情意,有浓浓的年味和烟火气,亦有沉沉的古意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