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韩国王陵附近出土中国造古砖,上书汉字“造此是建業人也”( 二 )


近年来 , 考古发掘证明 , 受风水观念的影响 , “六朝墓葬大多位于都城附近 , 朝向依山势而定 , 或在山麓 , 或在山腰 , 俱背依山岗 , 面朝平原”[4] 。 风水相墓术法源于汉代 , 六朝时期更为盛行 , 统治者尤为迷信风水 , 笃信墓址与家族盛衰和王朝兴亡相系[5] 。 除此之外 , 包括武宁王陵在内的诸多宋山里古墓群中的陵墓多聚族而葬 , 以主墓为中心 , 遵照与墓主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长幼尊卑依次向外安排墓地 。 这种墓葬方法与六朝陵墓一样 , 体现了东汉以来的封建宗法关系 , 说明雄津期的百济王室很大程度上遵从并吸收了南朝的礼制和文化 。
2.2 墓葬形制
据考古调查研究 , 建康地区(南京六朝时的名称)东晋、南朝墓葬的砌筑方法以三顺一丁最为常见 , 少数采用四顺一丁、五顺一丁等 。 形制都是甬道为“凸”字形的单室券顶砖筑墓 , 甬道设一道或二道石门 。 东晋晚期以后开始盛行棺床 , 棺床前设石祭台 , 底设石棺座且一般不接连后壁 。 墓室侧壁和后壁外弧 , 时代越晚弧度越大 。 西晋东晋更迭之期开始盛行直棱假窗和灯龛 。
武宁王陵由封土墙、挡土墙、甬道和墓室组成 。 玄宫皆用石砖砌筑 , 甬道门外侧贴筑一道门券 , 门券内重用四顺一丁方法砌筑 , 外重用三层侧立砖环砌 , 内外门券之间封嵌一层封门墙 , 下部以三顺一丁方法砌筑 , 上部用顺砖平砌 。 门券上部及两侧砌筑挡土墙 , 皆用顺砖平砌(图1) 。 这些墓葬形制皆类似于同时代我国东晋、南朝墓制 , 但其形制特点却悖于所处时代:王陵的甬道正对墓室前部中区 , 甬道仅设一道木门;棺床砌筑在墓室后部 , 无石棺座且与后壁相接;墓室侧壁和后壁基本直立并5个直棱假窗 , 上置桃形灯龛 。 类似于东晋后期—刘宋中前期的大中型墓葬 , 却较同时期健康地区的南朝墓葬有一定的延缓性 , “这种迟缓性可能与此墓的造砖匠师和筑墓匠师属于不同的工艺传统有关”[6] 。
2.3 墓葬等级
此墓为南北向的砖室墓 , 自南至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构成 。 墓道作斜坡状 , 长9.3米 。 甬道和墓室俱用砖砌出券顶 , 甬道长2.9米 , 宽1.04米 , 高1.45米;墓室长4.2米 , 宽2.72米 , 墓室高度从棺床算起为2.93米 。 东、西两壁各有两个小龛 , 北壁有一个小龛 。 墓底有砖砌排水沟 , 墓上为直径约20米的圆形坟丘 。 墓砖有长方形和楔形两种 , 甬道内置墓志两方 , 墓志的后面立一石镇墓兽 。 此墓的规格类似于南朝诸多大中型墓葬 , 而聚族而葬的方式也盛行于东晋南朝世家大族 。 据《梁书·诸夷传·百济》记载 , 梁普通二年(521)十二月 , 武宁王被梁武帝诏封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百济王” 。 按东晋、南朝官制 , 百济武宁王地位足可比拟南朝的高级士族贵族 , 其墓葬形式除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南朝宗室王侯陵墓外 , 形制规模基本与南朝授予的官爵职位一致 , 应当是完全遵守了南朝的等级制度(表1) 。
2.4 镇墓兽
武宁王陵出土的镇墓兽似猪(图2) , 长47.3厘米 , 宽30厘米 , 口鼻肥短 , 臀部圆鼓 , 四肢粗壮 , 背上横列鬃毛4根 , 身体两侧前胸至前腿处装饰有卷曲的翼 , 后腹至后臀有浮雕 。 卷毛状装饰 , 前额开孔 , 插有树枝形铁制独角 。 从形制来看 , 此镇墓兽出土于墓内 , 与南朝梁、西魏北周的镇墓兽相似之处颇多[7] 。 日本学者吉村苣子认为 , 武宁王陵镇墓兽是模仿南朝镇墓兽而制 , 属东汉以来流行的独角镇墓兽谱系[8] 。 武宁王陵镇墓兽为猪形 , 类似于南朝的猪形或鳄形镇墓兽;武宁王陵镇墓兽在出土时后腿断折 , 而目前出土的南朝镇墓兽皆为一条后腿断折;武宁王陵镇墓兽腹侧图案与南朝帝王陵墓神道的石兽图案相似 。 以上皆说明武宁王陵镇墓兽与南朝镇墓兽密不可分的相似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