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蒙特·鲍曼|李公明|一周书记:在消费者中间的……“新穷人”( 二 )


在我们的网络流行语言中的“新穷人”也是与消费有关 , 但是与鲍曼的“失败的、有缺陷的和不合格的消费者”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 。 我们的“新穷人”主要指的是九零后有高学历、收入不低、高消费的群体 , 追逐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和品味 , 虽然也有车有房 , 但还贷压力大;宁愿压缩日常生活开支 , 外表必须鲜光亮丽;工作多年 , 但几乎没有积蓄 。 “新穷人”本可以衣食无忧 , 但是消费市场的诱惑让他们感觉自己永远是“穷人” 。 有评论者认为 , 所谓的“新穷人”实际上的消费观有问题;如果与鲍曼笔下的新穷人比较 , 他们其实还说不上是新穷人 , 因为他们不是没有消费能力 , 而是欲望永远超过了能力 。 “如果消费是衡量成功人生的标准 , 衡量幸福的标准 , 甚至是衡量尊严的标准 , 那么人类欲望的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 , 再多的购买和刺激的感觉 , 都不能唤回过去‘达到标准’带来的满足感:现在根本就没有标准可言 。 ” (109页)这话倒是说对了他们 。
新穷人的出现有其社会史的轨迹和留在思想史上的精神印记 , 鲍曼很善于从历史变迁中发现社会重心的变化 , 在现实中发现某些口号、观念的虚假性 。 比如在工业时代引入工作伦理概念的道德改革运动 , 试图在工厂主掌控的纪律下对工人重塑全心投入、具有奉献精神的工作态度 。 但是他指出“工作伦理本质上是对自由的摒弃” (第6页) , 这让我们想起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上的那句标语:“劳动带来自由” , 还会想到那些关于劳动光荣的口号和训诫 , 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讨论过这些问题 。 鲍曼引述了哈蒙德夫妇(J. L. and Barbara Hammonds)的话:“上层阶级希望劳动者只具有奴隶的价值 。 工人应该是勤勉的、专注的 , 永远不要考虑自己 , 只对主人忠诚……” (第8页)虽然有点难听 , 却是事实 。 支撑这种工作伦理的还有更残酷的心态和事实:只要不工作的穷人深陷于赤贫 , 那些只有最微薄工资的工作者就不会抱怨生活无法忍受 。 虽然鲍曼知道工作伦理就意味着没有选择、无法选择和禁止选择 , 而且坚信如果没有自由选择就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可能 , 但他似乎还是认为工作伦理的倡导者未必是有意口是心非的、虚伪的 , “那些计划和措施虽然残酷 , 但改革者真诚地认为它们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行动” 。(19页)从某种生活经验来看 , 或许鲍曼还是太善意了 。
“当我们谈论消费者社会的时候 , 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呢?” (28页)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 虽然我们早已在消费社会中泥足深陷 , 但未必都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 鲍曼认为不能泛泛地说“社会成员都在消费” , 而是应该把它与从前的生产者社会对应起来思考 , 由此可以发现这样的基本特质:“社会主要要求人们以消费者的能力参与其中 , 首先依照‘消费者’角色需要塑造其成员 , 并期望他们具有消费的能力和意愿 。 ” (29页)也就是说 , 社会的重心从生产转移到消费 , 人们融入社会秩序并获取自己一席之地的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 这时 , “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 , 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 。(33页)这时社会的生产者当然还是继续存在 , 但是意义和重要性变了 。 尤其是在“消费主导经济复苏”的共识中 , 与其说经济增长取决于“国家生产力” , 还不如说取决于消费者的热情和活力 。 与此相应的变化是稳定、持久的职业生涯不再是普遍有效的选择 , 长期的、有保障的、确定性的工作已经很少见 。 新的工作总是有期限的或者是兼职的 , “灵活”就业这个时髦概念代表的是一场几乎没有任何规则的雇佣和解雇游戏 。(34页)鲍曼看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社会景象 , 我们今天在下一代人身上也早已看到这种重大的变化 , 并且看到了在这种变化中的矛盾心态:对社会身份的渴望和恐惧是一种持久、矛盾、困惑的复杂心态 。(36页)既然消费品市场的特征就是消耗性的、短暂性的 , 社会身份也应该是这样 , 占有是为了消费 。 再往前 , 社会的规范管制也成为了消费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 “消费者社会反对所有强加在选择自由之上的法律限制 , 抗拒对任何潜在的消费对象的非法化 , 并通过广泛支持大多数‘去管制’措施来表达其不满” 。(37页)这话说得很清楚也颇有力量 , 在我看来 , 选择的权利与自由被看作是检验真假“还利于民”的试金石 。 生产者必须通过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生产 。 消费者则是个人的、独立的乃至孤独的活动 , 有时的聚集、交流只是为了增强乐趣 , 即便在这时也是对选择与消费的个性的分享与赞扬 。 选择与消费的自由度决定了消费者的社会地位 , 所谓的财务自由其实只是为了说明消费自由的能力 。 手持信用卡(对今天的国人来说则是手机)还是存折 , 这是辨别消费者身份的第一道关卡 。 炫耀他人未曾经历过的奇景 , 贬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一切 , 这是级别很高的消费享受 。 鲍曼从这里引申出“消费者必须以审美趣味为导向”的信条 , “是美学 , 而非伦理学 , 被用于整合消费者社会 , 确保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美学则把崇高的体验放在首位” 。(40页)这时连职业性工作也会受到美学的深刻影响 , 只有那些有个性的、能带来艺术性和创造性体验的职业具有最高的价值 。 听起来这的确是职业性劳动的最高境界 , 但是不可能希望所有职业都能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