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年的同一天,苏轼作了三首同韵诗,如何实现人生的凤凰涅槃( 二 )


同样 , 这也符合诗人谪贬黄州、孤苦伶仃的心绪 。 正月二十日是梦忆亡妻的纪念日 , 阴阳永隔 , 思念悼亡的情感油然而生 。 张先“沉恨细思 , 不如桃杏 , 犹解嫁东风”中“桃杏”尚且懂得“嫁东风”这一不合常理之言 , 写出了女主人公在寂寞中自怜自惜、自怨自艾的情感 。 张先是苏轼同朝的前辈词人 , 苏轼没有理由不知道这首词 。 因此可以断定 , “东风”在本诗中应该理解为“春风” , 既是送来江柳、融化冰谷的和煦春风 , 也是勾起诗人离愁别苦、思念亡妻的含情春风 。
苏轼|三年的同一天,苏轼作了三首同韵诗,如何实现人生的凤凰涅槃
本文图片

以上这三首诗是在三年中每一年的同一天(正月二十日)完成的 。 正月二十日是苏轼熙宁八年梦忆亡妻的纪念日 , 这三首同韵诗的产生背景和隐秘原因无不和正月二十日有重要联系 。 这三首同韵诗折射了苏轼黄州期间“修身以儒 , 治心以佛 , 养生以道”三教合一的价值观 。 促成其思想的转变 , 既有外因的辅助也有内因的作用 , 既有客观的条件也有主观的努力 。
“乌台诗案”后苏轼死里逃生来到黄州 , 此时的他不仅自身难保、命悬一线 , 还连累朋友和家人一起遭罪 。 他不禁感叹 “自笑平生为口忙 , 老来事业转荒唐” 。 他只要一想起朝堂上还有那些个好事君子、市侩小人在紧盯着自己就不寒而栗 , 是以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小心翼翼、严防密守 , 甚至赌咒发誓“扫除习气不吟诗”;就连给朋友的书信也要一再叮嘱:“不须示人”“看讫 , 火之” , 唯恐“好事者巧以酝酿 , 便生出无穷事也” 。 不可否认 , 苏轼此时的心情是异常苦闷和忧愤的 , 只有通过自我解嘲来排解和调整这种愤懑的情绪 。
但苏轼凭借直面人生的积极心态逐渐地从消极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 责己思过 , 进行了诚恳动人的自省和叩问内心的观照 。 他在给朋友李之仪的信中写道:“木有瘿 , 石有晕 , 犀有通 , 以取妍于人 , 皆物之病也 。 谪居无事 , 默自观省 , 回视三十年以来作为 , 多其病者 。 足下所见皆故我 , 非今我也 。 ”学者余秋雨说:“苏东坡的这种自省 , 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 , 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 , 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 ”
苏轼自始至终没有从潜伏在身边的耳目与喉舌、高居在庙堂的弄臣和小人的监视中突围出来 , 但他从“乌台诗案”的噩梦和谪贬黄州的现实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
苏轼|三年的同一天,苏轼作了三首同韵诗,如何实现人生的凤凰涅槃
本文图片

黄州生活极为清苦 , 苏轼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 。 他在给秦观的信中记录了初到黄州的窘困:“初到黄 , 廪入既绝 。 人口不少 , 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 , 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 每月朔 , 便取四千五百钱 , 断为三十块 , 挂屋梁上 , 平旦 , 用画叉挑取一块 , 即藏去叉 , 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 , 以待宾客 。 ”他不禁感叹:“黄州真在井底!”在萧疏闭塞的环境里 , 黄州的山川风物给了他莫大安慰 。
“稍闻决决流冰谷 , 尽放青青没烧痕 。 ”诗人侧耳倾听冰面融化形成的涓涓细流 , 潺潺水声 。 放眼望去 , 昔日纵火焚烧的痕迹早已小草履地、江柳成荫 。 特别是“尽放”一词 , 表现了苏轼沉睡的心灵被黄州的美景、盎然的春色所唤醒 。 这些饱含新鲜气息、富有生命活力的景象 , 让苏轼从“乌台诗案”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 预示着他的生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
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蜕变重生与佛教禅宗的思想浸润是密不可分的 。 苏轼年轻时就深受家庭影响熏习佛教 , 成年后好读佛书 。 “乌台诗案”后 , 更是渴望通过佛教寻求“自新之方” 。 他在安国寺长老的指引下开始学习静坐默修的禅定功夫 , 坚持了整整五年 。 五年的修习让他“物我相忘 , 身心皆空” , 进入了“一念清净 , 染污自落 , 表里翛然 , 无所附丽”的空明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