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年的同一天,苏轼作了三首同韵诗,如何实现人生的凤凰涅槃

苏轼在黄州期间的思想在潜移默化间流动 , 感情也在波折起伏中变化 。 特别是苏轼在元丰四年所作《正月二十日 , 往岐亭 , 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五年所作《正月二十日 , 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 , 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 乃和前韵》、元丰六年所作《六年正月二十日 , 复出东门 , 仍用前韵》的三首同韵诗可以集中体现他思想情感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
苏轼|三年的同一天,苏轼作了三首同韵诗,如何实现人生的凤凰涅槃
本文图片

第一首:《正月二十日 , 往岐亭 , 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 , 不知江柳已摇村 。 稍闻决决流冰谷 , 尽放青青没烧痕 。
数亩荒园留我住 , 半瓶浊酒待君温 。 去年今日关山路 , 细雨梅花正断魂 。
这首诗是元丰四年所作 。 从内容上看 , 此诗是苏轼初到黄州一年后写的 , 诗人描写了自己前往岐亭造访故友陈慥途中的见闻感受 。 诗中歌咏了黄州的春景 , 却寄寓着凄凉的心情 。
岁月匆匆、春秋代序 , 纵然是诗情画意的景致、优游涵泳的情怀 ,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不免大打折扣 。 思念亡妻对苏轼来说是痛苦的 , 谪贬黄州对苏轼来说也是残酷的 。 在此蛮荒之地 ,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 孤苦的命运自然而然被诗人放大了 。 这首诗优美辞藻背后的隐秘情怀是凄凉 。 此外 , 一个说不出口的缘由也浮出水面——正月二十日是诗人梦忆王弗的纪念日 。
第二首:《正月二十日 , 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 , 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 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 , 走马还寻去岁村 。 人似秋鸿来有信 , 事如春梦了无痕 。
江城白酒三杯酽 , 野老苍颜一笑温 。 已约年年为此会 , 故人不用赋招魂 。
这首诗是元丰五年所作 。 诗人永远记得这一天——正月二十日 。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胸中的块垒正在慢慢稀释 。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三杯”白酒的“三”不是虚词 , 而是实词 。 为什么不多不少偏偏是三杯?宋朝人在祭祀时 , 往往会斟满三杯酒来祭拜逝去的亲人 。 苏轼在这里虽然没有直言三杯酒所指的对象 , 但言下之意明摆着是祭奠 , 再联系梦忆王弗的同一天 , 可以断定两者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已约年年为此会 , 故人不用赋招魂”中“故人”这一意象也很值得玩味 , 常见的解释有两类:一是指“老朋友” , 二是指“辞世的人” 。 “故人”解释成潘酒监、郭药师、古农夫未免差强人意 , 他们算不上苏轼的老朋友 , 都是他来到黄州后的近邻新交 。 结合“断魂”“招魂”等词语来看 , 倒像是与亡妻之间的约定 。
这首诗还特别注明是“出郊寻春” , 和朋友一起游玩 , 可诗里写的是断魂、招魂、事如春梦 , 种种一反常态的写法不得不令人生疑 。 可苏轼偏就这么写 , 说明表面上是和朋友一起去春游 , 实际上心里另有所寄 。
第三首:《六年正月二十日 , 复出东门 , 仍用前韵》
乱山环合水侵门 , 身在淮南尽处村 。 五亩渐成终老计 , 九重新扫旧巢痕 。
岂惟见惯沙鸥熟 , 已觉来多钓石温 。 长与东风约今日 , 暗香先返玉梅魂 。
这首诗是元丰六年所作 。 “长与东风约今日 , 暗香先返玉梅魂”通常释为诗人用唐朝韩偓“夭桃莫倚东风势 , 调鼎何曾用不才”的诗意 , 流露出希望得到起用的心愿 。 但这首诗的微妙之处 , 就在于“长与东风约今日” , 所约“东风”到底指什么?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 , 首先要清楚“东风”这一意象丰富的含义 。 “东风”的常见含义有两类:一指“春风”或诗人内心一种无奈伤感的心绪;二指“权贵”和促成事物发展的条件 。 在这首诗里 , “东风”更多被赋予第二种解读 。 但笔者认为 , 这里“东风”的意象应该理解为诗人内心隐秘、伤感的情绪更为准确 。 “东风”不仅指“春风” , 从时间上与正月二十日早春时节相契合 , 也和“稍闻决决流冰谷 , 尽放青青没烧痕”的景象相映衬 。 春风含情 , 东风有义 。 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 , 吹断檐间积雨声” , 这里的“东风”是知人心意的 。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里的“东风”都不单纯指简简单单的“春风” , 这里的“东风”都是饱含离愁别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