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远!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过“因为信仰而引发大规模战争”的情况?

以“三教九流”来指代社会各阶层人士,古而有之。




徐文远!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过“因为信仰而引发大规模战争”的情况?
文章插图

那么,“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三教九流呢?
在传说领域,所谓“三教”指的是阐教、截教和西方教。不过,广义上的三教,说的却是佛教、儒教(儒教只是一种称呼,不属宗教)和道教。由于信仰和文化的不同,广义三教存在较大的区别。九流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道家、儒家、阴阳家、法家、农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因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同,以及唐朝三教兼容并包现象的起因。




徐文远!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过“因为信仰而引发大规模战争”的情况?
文章插图

三教对“世”的理解有较大差异。
佛徒崇尚的是“超世”,道士则奉行“出世”,儒生则秉持“入世”。
佛教比丘,提出了“无生”的主张,也就是说人活在一个不由自主的世界,生而为人本已深陷苦海。人无法改变既定的未来,所以要忍受现世,追求超脱,这便是“超世”的本质。既然选择了忍受,就要摒弃各种欲望的诱惑,以“无”的境界脱离苦海,进入到没有苦难的极乐世界,使修行圆满。简单概括,就是佛教所推崇的世界观,是放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上的境界提升,以期在来世得到更多的福报。
不过对于道教徒来说,个人的修行就比较重要了。在道教的思想中,虽以“清静无为”为基准,但又隐含了“人定胜天”的思想。成仙明道,是每个道士的毕生追求,为了完成这一追求他们会进行坚持不懈的个人修行,这种修行往往与外界无关。所以,道教徒中不乏远离尘嚣进行修行的隐士。如果说佛教的“超世”代表超脱俗世,进入到另一个维度;那么,道教的“出世”就是与世隔绝,打磨心中的小世界。
道士信奉的修炼方式,亦验证了这一点,道教以修行增进内丹的修为,又会通过药石来修炼外丹。不论是内丹还是外丹,道士的修行都是与世无争,大有万事不求人之意味,所以,道士们往往会远离俗世。
相比之下,儒教(南北朝以后诞生的说法,并非宗教的一种)主张的是主动参与社会,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去。儒教的思想比较浅显易懂,就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以一句儒学名言为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将自身与社会牢牢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儒生是离不开“出世”的,即便是选择归隐山林的文人,他们大多也曾为功名尝试进取。
正因为“三教”之间的信仰本质不同,信徒追求的目标也不同,所以在许多朝代三教都是相互抵触的。




徐文远!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过“因为信仰而引发大规模战争”的情况?
文章插图

当然,凡事均有例外,在讲究多元并包的大唐王朝,佛道儒三教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且三教之间相互影响交融,直接影响了后世三教的发展。
有唐一朝,既发生了玄奘西行取经,又出现了会昌灭佛运动,佛教的发展可谓相当曲折。然而,道教外表光鲜的背后,同样存在难言之隐。道教虽被尊为李唐国教,但其传播度远不及佛教,很难深入民心。至于儒学刚刚兴起未久,武周之后才完善了让儒生们得以进取的科举制。
是什么影响了三教的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