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黄州夜游承天寺时写的一篇游记,虽然只有八十四字,却是苏轼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这篇游记言简义丰,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起于当起,止于当止,有意而言,意尽而止,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一气呵成。

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章插图
初读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苏轼像在跟一个朋友闲聊那样,作者只是平淡自然地讲了他夜游承天寺的经过,并且告诉我们他那夜所感:“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此而已。

虽然这篇文章距今已有将近一千年的时光,但今天的我们在读完文章后,依然会被文章中浸润人心的文字感动,仿佛是苏轼面对面地在和我们娓娓而谈。毫无违和感的时空对话和毫无时间隔离感的文字亲和力,是这篇文章永葆青春的生命力。

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章插图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

【 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章插图
文章题目“记承天寺夜游”,开宗明义,点明这是一篇记述承天寺夜游的文章,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题目与开篇句两相对照,苏轼夜游的时间,地点和原因也就不言自喻了。

苏轼写这篇文章时,是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后来到黄州并担任团练副使的第四个年头。团练副使是怎样的一个官职呢?只是一个地方军事长官的助理而已。苏轼担任此职,还有两条特殊的限制,一是不许签发文件,二是不许随便离开此地。

这对于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著作等身的苏轼来说,突如其来的仕途沉浮和人生际遇,几乎让苏轼无所适从起来,而且这样的无所适从长达四年之久,对于此时的苏轼来说,他甚至觉得这样无所适从的生活还是遥遥无期。

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章插图
黄州的贬谪生活,即使具备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那一片压抑在心头的阴影也难以挥去。在黄州的苏轼,躬耕于东坡,在临皋亭修建住宅,有时他也会到寺院里去参禅悟道,就像他初来黄州时,就寓居在定惠院中。

元丰六年,正是苏轼谪居在黄州的第四年之时,但他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把儒家安贫乐道的坚毅精神、老庄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执着于人生,又超然于外物。

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章插图
因此即使在遭受贬谪之时,他仍写下了这篇生活情趣盎然、心态平静而旷达的《记承天寺夜游》。

十月十二日正是深秋天气,夜气转凉,夜色也显得格外明净。在那个深秋的夜晚,或许是苏轼想起了尘封的往事,抑或是他在读书、写作之余,略感疲倦,正打算就寝时,他突然看到了皎洁的月光爬上了窗户,他发现这如水的月光是如此美丽。

这撩人的、皎洁的、美丽的、可爱的月光,竟让苏轼忽然感到无比激动和喜悦起来,他顿时睡意全无,于是他欣然起身,走出了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