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风雅宋丨遇见东阳“宋韵”文化

【东阳风雅宋】
东南形胜 , 宋韵至雅 。
宋代 , 作为“婺之望县”的东阳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双步上巅峰 , 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影响 , 都在八婺地区举足轻重 。 灿若群星的文人士子、至简大雅的精美器用、经世致用的理性思维 , 打造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图景 。 书院文化孕育的教育之乡、望族府第催生的建筑之乡、百工骈聚打造的工艺美术之乡 , 都在这个“黄金时代”发轫 , 风华绝代 , 穿越千年 , 余韵袅袅 , 流播至今 。
2月9日起 , 东阳日报推出系列人文报道《东阳风雅宋》 , 追踪并展现东阳流淌千年、传承至今的风雅宋韵 , 为打造新时代强市名城 , 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 , 增进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 , 最要在宋代 。 ”在钱穆先生看来 , 宋代是古代中国至关重要的转捩点 。 在这个与唐并肩、雅胜于俗的朝代 , 处于“浙江之心”的东阳 , 又以怎样的风流韵致 , 在浙江的精神图谱上蔚起风云、书写风流?
“东阳的‘宋韵’文化赓续唐代辉煌 , 越五代十国至南宋而登巅峰 , 明清承其余绪 , 至今流风云仍 。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巍山高中教师华柯于1996年仰宋代教育之韵 , 一度寻访石洞书院 , 当时朱熹镌刻在溪边小石几上的“流觞”两字清晰可辨 , 令他景仰神往 。 于是他从了解石洞书院教育开始 , 渐次涉及宋代的东阳教育文化、酒文化、家族文化、建筑文化 , 进而拓展延伸至人才文化、特产文化、乡土文化、工艺文化等视阈 , 并寻访古道确认唐宋诗路 , 最终得出结论:东阳的文学、思想、艺术 ,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 , 形成了“多元繁华、经世致用、望族云集”的东阳“宋韵”文化 。
这是一幅墨色淋漓、华采飞扬的文化写意图景 。
|东阳风雅宋丨遇见东阳“宋韵”文化
本文图片

△朱熹镌刻在石洞书院溪边小石几上的“流觞”
兴书院 , 延名儒
书院文化立高峰
宋代 , 东阳进入教育文化经济全面繁荣阶段 , 这源于唐中后期以来的文化积淀 。
唐代 , 与“茶圣”陆羽交好的戴叔伦任东阳令 , 不仅打响了东白茶的美誉 , 而且重修文庙学宫 , 治礼义兴教育 。 此后 , 东阳籍进士不断涌现 , 达20余人 , 居浙江各县之冠 。 南宋绍兴年间 , 婺州通判沈旼权称:“东阳乃婺之剧邑也 , 比承贤尹 , 首兴学校 , 崇儒重士 , 诚乃教化之源 。 ”
东阳于宋代成为婺州的“教化之源” , 一个极重要因素在于宋代东阳书院兴盛 , 自北宋宣和六年(1124)托塘张志行创建公泽书院、宋仁宗时期托塘张錝开设张氏义塾始 , 两宋东阳共有书院30处、义塾7处 , 数目居浙江之首 , 民间有八大书院、金龙四塾(石洞、西园、南湖、安田)、兴办义塾三大宅(路西陈宅、长衢郭宅、横城贾宅)等说 , 由此带来众多进士登科 , 奠定了教育之乡、人才之乡的基石 。
以现有资料统计 , 以县为单位 , 南宋时期 , 东阳书院数量为全国第四、浙江第一!
【|东阳风雅宋丨遇见东阳“宋韵”文化】不仅如此 , 境内林立的书院 , 还助东阳成为婺学的高地 。 婺学的创始人为吕祖谦 , 友成书院是吕祖谦最早讲学处 , 婺学和宋元浙东理学从此起步 。 吕祖谦在东阳招收的门生赵彦稶、赵彦秬、李诚之、乔梦符、陈黼、葛洪、乔行简、倪千里、马壬仲等人 , 博学多才 , 声名显赫 , 打造了当时东阳儒学“最强军团” 。 石洞书院集纳了朱熹、吕祖谦、陈亮、叶适等大儒会讲于此 ,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此编撰;元代大儒许谦讲学的八华书院 , 一代名医朱丹溪曾在此求学 , 门生来自全国各地 , 地位堪比现在的北大清华;徐畸、唐仲友讲学的安田义塾 , 傅寅在此酝酿了“集先儒之大成”的《禹贡图考》;状元方逢辰执教的横城义塾 ,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曾在此负笈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