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嗣真&葛世权 《书谱》集释(续)( 五 )
谢安素善尺椟,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哪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译文:
谢安一向擅长写尺牍,而轻视王献之的字。王献之曾经写了一个自认为很满意的尺牍给谢安,并说让谢安好好保存,谢安却在尺牍后面的空白处写了回信给王献之,王献之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谢安曾问王献之:“你和你父亲王羲之的书法相比,谁的更好?”献之答道:“当然我的好。”谢安说:“大家伙儿的评论和你说的很不一样。”献之又答:“世俗之人知道什么!”王献之暂且用这样的话反驳谢安,自称胜过了父亲,确实太过分了!古人以孝道为立身的根本,孝道是要借助自己的立身扬名来彰显父母的名声,怎么能够贬低父母呢。孔子的学生曾参,曾经路过一个叫“胜母”的地方,他认为地名不孝,所以不踏入此地一步。况且王献之的书法,只是粗略地继承了王羲之的一些法度,恐怕还没有得到真传。更过分的是,他说自己的书法是神仙传授,以尊崇家学为耻。以这样自以为是的态度学习,与面墙而立有什么不同!有一天,王羲之要到京城去,临行前在墙壁上题了一些字。王献之偷偷把王羲之的字擦掉了,又在原处题上自己的字,自己感觉不错。王羲之回来,看到了王献之的题字,叹了口气说:“我走的时候真是喝醉了呀!”王献之听了,非常惭愧。从这件事上能看出,王羲之与钟繇、张芝相比,只是专工一体和兼通多体的区别;王献之不及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了。释曰:谢安是东晋的名臣,曾挥麈手谈之间击败了前秦苻坚,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他和王羲之友善,是王献之的长辈和顶头上司。谢安“题后答之”的故事流传颇广,从中可见王献之性格桀骜的一面,也能见出谢安对自己手札书法的自信。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谢安曾经请王献之题太极殿的扁额,王献之很不高兴,把送来的木扁扔出了门外,终于没有题写。既然谢安在王献之自认为的“佳书”后题答,说明他不看好王献之的字,那又为什么请王献之题匾呢?其时题匾的书体是固定的,多用飞白书,而王献之的飞白书写得很好,曾经得到过王羲之的夸奖。谢安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请他题匾。每个书家都有各自的善长,就像谢安善长尺牍,王献之善长飞白书一样,不可同日而语。在古代题后答之是很普遍的,尤其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属,主要是为了回信答复的方便,并非不敬和看不好。现在看到的一些信札最后还有“敬空”“谨空”的字样,就是为了“题后答之”,或许也有敬惜字纸的原因吧。王献之的失误是不该说他的字比父亲王羲之写得好,这在孙过庭看来是大不敬。不仅如此,王献之还说自己的书法是神人所受,不是从父亲那里得的家法,这就更不可容忍了,简直是大逆不道。孙过庭举了个“临行题壁”的故事,证明王献之的书法不如其父。王献之的“假托神仙”实属无奈。古人得笔法之难,难于上青天。王羲之在留给王献之论笔法的文章后面,一再嘱咐王献之不可外传。王献之为了不泄露自家的笔法,说自己的笔法是神仙所授也在情理之中。王羲之也曾说自己的笔法是白云先生所授,不也是“假托神仙”吗?!
- 毛笔书法!书法教师的示范字真“硬核”,刚直挺拔,斩钉截铁,笔笔是硬功夫
- 王羲之&1972年,工作人员从废纸堆意外捡到一请假条,后竟成无价之宝
- 启功&民间高手将“启功体”写到了极致,可是网友却说是“大字报体”
- 中国文化&一字堂.仲梦一
- 毛里齐奥·卡特兰&他只是把香蕉粘在墙上,为何能拍出85万,富豪:你往香蕉里面看
- 还珠格格&张铁林书法卖出皇帝价?平时10万一幅,直播间1688元,就当送人了
- 回忆杀&法国艺术家花7年,拯救85万张中国老照片,每张都是回忆杀
- 魏无羡@美术生彩铅绘“魏无羡”,画完脖子的那一刻,小飞侠:真实!
- 同学&美术生的试卷能有多奇葩?画风清奇让人不忍直视,老师都能被气哭
- 夏文珠&他93岁续娶22岁护士,一生怀孕十几次,老年得一子,可惜太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