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治启!1997年,陈忠实凭《白鹿原》获茅盾奖,作协书记气得拍桌子
《白鹿原》曾获茅盾文学奖,且几乎得到了评委会的全票通过。这样一本旷世巨著,在当年面世过程竟遭到了当时作协书记的反对,甚至差一点“流产”,让我们走进白鹿原,一起探寻陈忠实的精神世界。陈忠实出生在陕西省西安白鹿原的蒋村。在那片辽阔的黄土高原上,陈忠实开始接触这个世界,天空是蓝的,大地是黄的,山头间飘荡的秦腔是激昂的...
文章插图
他从孩童成长为少年,不再满足于用感官去接触世界,而是想用自己的笔杆,自己的语言,描绘他所见,所想。在初中时期,他就在当地报刊发表了诗歌和散文。陈忠实出生的年代,孩子不需要读书,但好在他的父亲是村里唯一会写字的人。在略带文化气息的窑洞里,陈忠实从父亲的身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读完了高中,遗憾与大学失之交臂,但考取的镇里的教师,在22岁那年参加了工作。此时的陈忠实已经达到了文学创作一级。《白鹿原》的问世,看似和陈忠实年轻的经历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陈忠实的根就扎在白鹿原,他对那里人和物都有特殊的情感,《白鹿原》中展现的乌托邦式的乡村,正是陈忠实魂牵梦萦的地方。
文章插图
谈及《白鹿原》首先想到陈忠实,但还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何治启。在当时何治启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他看到了陈忠实发表在《陕西文艺》上的文章,被深深地吸引。于是向陈忠实发出邀约,请他写长篇农村小说。多年之后,何治启还记得他对陈忠实说的那句话:“你一定要写长篇,而且写出来一定要给我发!”就这一句朴实的约定,让《白鹿原》开始悄然孕育。1988年,陈忠实开始正式筹备《白鹿原》。为了最真实还原清代末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白鹿原人民的生活情况。陈忠实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查阅资料,在白鹿原走访探寻。从衣食住行到风俗习惯,陈忠实事无巨细的一一记录下来。他没有因为自己从小在白鹿原长大就随意动笔,而是抱着对历史高度尊重的态度。
【 何治启!1997年,陈忠实凭《白鹿原》获茅盾奖,作协书记气得拍桌子】
文章插图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虽然是小说的创作,一旦脱离了史事,脱离了现实生活,就会变成废话一堆。1989年,《白鹿原》开始草拟,1999年到1992年这四年时间里,《白鹿原》这部50万字的巨著基本完稿。44岁时,陈忠实开始下定决心写《白鹿原》,50岁时,《白鹿原》问世。年近半百的陈忠实拿出了生命中的六年去完成这样一部旷世巨著,让世人永远记住了生活在白鹿原,写出了《白鹿原》的陈忠实。二十多年过去了,何治启终于等到了陈忠实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就是《白鹿原》。刚得知陈忠实要开始落笔的何治启十分激动,但冷静下来他意识到这一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陈忠实还是他自己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一件艺术品的落成。
文章插图
陈忠实对于文字严谨,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草拟时,光是《白鹿原》的时间线和人物关系就花费了他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小说的基本框架被搭建起来,陈忠实便开始向其中填充,不是钢筋水泥,而是血和肉,是历史的浪花,甚至是黄土高原上的秦腔。一笔又一笔,原本是框架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就在文字中溢出来了。《白鹿原》完成之后,陈忠实在车站把这五十万字的稿件交给了何治启。何治启觉得这五十万字的稿件重如千金,沉甸甸的,那时一个作家倾尽一生的心血,是他的思想,是他的血脉,是他的命。“我把生命都交给你了”这句话在陈忠实的喉咙里梗塞的许久,憋得他最后流出两行清泪,在北方的冬天里冰的人发颤,那句话最终没能从嘴里说出来,这是何治启后来才知道的。
- 陈忠实!一个时代的文学档案——读舒晋瑜的“深度对话”系列作品
- 白鹿原&陈忠实写完《白鹿原》后,为何难以写出佳作?他的回答令人泪目
- overflow!陈忠实的书法获高赞,却坚持不涨价,对此他回复:我写的是毛笔字
- 贾平凹&《白鹿原》发表后遭质疑,陈忠实一句话让对方闭口不言
- 书坛@1997年他为《水浒传》题写片名,张书范书法碑骨帖韵,笔笔沉实
- 写信人&陈忠实自卑,贾平凹幼稚……在文学的黄金时代,他们为何在信件中袒露内心?
- 白鹿原@陈忠实用六年写成白鹿原,妻子问发表不了咋办,他的回答催人泪下
- 陈忠实@《白鹿原》中的三句经典名言,足以让中年人一生受用
- 茅盾奖@1997年,陈忠实凭《白鹿原》获茅盾奖,作协书记气得拍桌子
- 陈忠实&前有《废都》后有《暂坐》,作品中离不开贾平凹现实生活中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