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轻一点的时候会沉浸在这种很直接的刺激里 , 恨不得马上把这些想法转化成创作 。 现在比较能沉得住气了 , 会让那些想法先在身体里再沉淀沉淀发酵发酵 , 要发芽了再往下一步走 。
有了这个想法 , 也就有了写作的起点 , 沿着起点向前走去 , 到最终完成一部作品 , 沿途会经历很多波折 。 故事和人物生出了血肉 , 长成了轮廓 , 冒出了光彩 , 找到了独属于他们的语言 , 这些都令人非常愉快 。 当然也有非常多的时刻 , 在半途中就会发现那些起点只在最初始的瞬间是充满可能性和动力的 , 走着走着就歪掉了 。 有时是因为含在其中想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想清楚 , 有时只是这个想法确实还不够确凿踏实 , 有时是它不适合现在自己所处的创作阶段 。 或许每个作家酝酿在脑子里和埋藏在笔记本里的写作构想都要远远多过于最终写出来的作品 。
吴 琦:对应到阅读 , 这几年的阅读习惯有改变吗?有没有一些准则?比如多看哪一类 , 绝不看哪一类 , 等等 。
陈思安:没有绝对不看的书 , 一部分书不会从头到尾看完 , 但不会给自己明确哪些人哪些种类的书绝不看 。 这些年阅读习惯的改变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明确了阅读的方式、渠道和种类 。 每年会有计划地重读一些经典 , 以作家或时期为界 , 通过细读梳理对这些作品的重新认知和理解 , 这部分阅读基本上是纸质阅读 。 此外会比较关注国内外新推出的原创文学社科作品 , 了解最新的创作动态 , 这部分阅读很多是通过电子书 。 最后就是凭兴趣随意读些没什么预先设定计划的书 , 我比较喜欢看昆虫动物科普类的书 , 以及人工智能和科技类的 , 历史研究类的 。
吴 琦:你看奥运会或者体育比赛吗?觉得竞技比赛和文化工作有没有关联?能不能激发一些斗志 , 获得一些营养?
【|陈思安X吴琦:写不得不说的话,做不得不做的事丨新力量】陈思安:我一直都还挺喜欢看体育竞技类项目的 , 平时球类比赛看得比较多 , 足球、乒乓球、篮球 。 奥运会期间会集中看一些日常很少接触到的项目 , 像最近看了不少冬奥会的短道速滑、自由滑雪、冰壶、雪橇等等 。
在我感受中 , 体育竞技类项目跟创作有着不少共通之处 , 大量精神体力劳动付出、长期相对枯燥的重复训练、努力靠向哪怕毫微之差的自我突破 , 最终结晶为能够展示人前的相对具有观赏性的一瞬——对于体育项目来说是赛场上的几十秒到几十分钟 , 对于创作来说是一本书、一幅画或一部戏 。 对参与其中的个体来说 , 很多快乐和痛苦也有类似的地方 , 运动员反复打磨过弯技术腾转角度和作家反复打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人物 , 其中都有无法为外人详述的巨大喜悦和自我折磨 。 最终呈现出效果的微妙之处在不经解说的情况下甚至微弱到无法被观者所察觉 , 但获得的满足感不会因此减少 。
本文图片
当然两者也有天然的差别 , 体育项目的评定规范和标准就算有模糊地带 , 也是异常明确的 , 而对创作来说 , 并没有如此明确的评判准则 。 赛场上的竞技也更加残酷 , 实力相当的对手间差之毫厘的惊心动魄 , 是其他领域很难比较的 。
日文中有个词叫“一生悬命” , 原指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拼死守卫祖先传下来的一方领地 , 当代引申用法 , 有将毕生心力致于一事一物的意思 。 看体育竞技类比赛 , 尤其是奥运会这样的世界级大型竞赛时 , 会产生比较浓烈的一生悬命的感慨 , 这对我来说确实是能获得精神滋养的 。
- 手工|雅安3A景区藏茶博物馆 用精美茶饰工艺品展示藏茶的前世今生
- 经典|陈思和对谈陈尚君:以批判的思维和经典对话
- 成长|吾心安处是故乡
- 王安石@最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
- 林黛玉@《红楼梦》最奢侈的父爱:你保护我女儿安全,我让你当四品知府
- 非物质文化遗产$擦亮共同富裕幸福底色!瑞安“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 玛丽安娜·沃尔夫&纠结纸质书走向,不如关注多媒介阅读
- 周华海|丽水一位保安火了:每月只花400元,坚持三十年做了件很牛的事
- 悟空!明知佛祖吃素,为何在安天大会上,玉帝还端出龙肝凤髓招待如来?
- 梁山好汉&假如当年宋江执意不肯招安,梁山的结局会如何?只有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