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萱|黄萱笔记零拾

黄萱|黄萱笔记零拾
本文图片

黄萱与周寿恺 。
陈寅恪对助手黄萱的评价是“学术程度甚高” 。 黄萱晚年定居厦门鼓浪屿 。 故去后 , 家属将藏书和笔记捐赠厦门图书馆 。 厦门图书馆有内部刊物《馆声》 , 我的作家朋友南宋是老作者 。 2021年春天 , 他让我看了一篇第2期杂志上陈红秋写的《历历书尚在 淡淡墨犹香——记第二批黄萱藏书到馆》 。 黄萱第一批藏书我曾寓目 , 第二批藏书中有黄萱任陈寅恪助手时的12册笔记本和随手抄 。 得地利之便 , 我在图书馆电脑上翻阅了这些笔记 , 以往关于陈寅恪研究的许多问题 , 因这些笔记现世 , 涣然冰释 。 目前黄萱笔记尚在筹备影印过程中 , 无法细述 , 仅举数例 。
名字
陈寅恪在同时代人中是少见名号中无“字”的人 , 同辈中胡适之、傅孟真等等 , 均称名称字 , 但陈寅恪只有一个名号 , 未见其他署名 。 这个习惯虽属小事 , 或包含陈寅恪对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看法 。 古人名号繁杂 , 给后人理解前代事迹造成很多麻烦 。 名字仅为识别符号 , 似不必过于讲究 。 陈寅恪为三个女儿起名 , 也极随意 。 流求、美延、小澎 , 无固定行辈排列习惯 , 略存起名时发生的时代印记而已 。
一般认为 , 陈寅恪曾字“鹤寿” , 族谱号“彦恭” , 但都没有用过 。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说:“先生生寅年 , 祖母名之曰寅恪 。 (据黄萱记先生语)以名行 。 昔年枢尝以字请 , 师语曰:‘忆闻 , 余生时适老人熊鹤村来 , 先祖拟以鹤寿字余 , 然此字未曾使用 。 ’”(第9页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7) 。
我在黄萱笔记中 , 看到一条相关记载:“陈先生 , 庚寅年生 , 故祖母名之‘寅恪’ 。 ‘恪’ , 派名也 。 生之日 , 鹤村先生来 , 故号‘鹤应’” 。
“鹤寿”“鹤应” , 两说虽异 , 均记陈寅恪回忆 , 所言一事 。 名人逸事 , 无关宏旨 , 聊为谈助 。
对联
陈寅恪是个机智风趣的人 。 谈人谈事 , 多巧言暗对 , 处处切适 。 笔记中有一则:
储安平: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
陈先生代答:骑在大婆的头上难逃我佛的掌心 。
这是一副对子 , 先用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句 , 下句或系陈寅恪自创 。 后半句源于《西游记》 , “大婆”所指为何 , 尚有待高明发覆 。
遗误后学
黄萱笔记:“《兆民本业》 , 陈先生没有见过此书 , 关于武则天的著作 。 罗振玉说做过《新唐书艺文志考证》 , 但未见过此书 , 不知作成否?赛蓝纸印过 , 不知艺文志有没有?‘遗误后学’ , 以此为戒 , 惊弓之鸟 , 不敢再讲 。 ”
【黄萱|黄萱笔记零拾】《兆民本业》是武则天的著作 , 因讳太宗名 , 也称《兆人本业》 。 此书散佚 , 仅日本遗存三卷 。 罗振玉《新唐书艺文志考证》已成书 , 今收入清华大学出版社《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丛书中 。 赛蓝纸即晒蓝纸 , 复印技术出现前的一种复制手段 。
“‘遗误后学’ , 以此为戒 , 惊弓之鸟 , 不敢再讲”几字 , 是陈寅恪当时的内心写照 。 吴定宇《守望》一书 , 披露陈寅恪当年给校方的请求:“教书三十多年 , 不意贻误青年 , 现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 决定不再开课 , 准备迁出中大”(第341页 , 中国社科出版社 , 2014) 。 黄萱笔记虽是零散记录 , 但保存了陈寅恪当年内心活动的痕迹 。
黄萱诗
1957年6月 , 陈寅恪有《丁酉五日客广州作》一首 , 全诗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