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一|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六 )


步一|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文章图片

苏轼(传)《潇湘竹石图》
04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的又一新境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东坡经历生命风雨后的深刻体悟 , 也是他向往的人生意境 , 但知易行难 , 这样了然无挂碍的境界并非一蹴即就 。 从途中遇雨的《定风波》到多年后为王定国、柔奴而写的另一首《定风波》 , 东坡一路行来 , 于寻常生活、乡间野趣、新旧情谊之中 , 深化了自我的省思 。 下面我们就以他元丰五年、六年、七年到八年之后的作品为例 , 来了解东坡在日常行旅中的体悟 , 看看他如何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 。
/ /
山下兰芽短浸溪 , 松间沙路净无泥 。
萧萧暮雨子规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步一|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休将白发唱黄鸡 。
/ /
这阕词与前首《定风波》的写作时间很接近 , 都是写于元丰五年三月 。 词序:“游蕲水清泉寺 。 寺临兰溪 , 溪水西流 。 ”蕲水在现在的黄冈市的东边 。 东坡在《游沙湖》一文中也曾提到相关的事情:“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 亦曰螺狮店 , 余将买田其间 , 因往相田得疾 。 闻麻桥人庞安常(名安时)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 ……疾愈 , 与之同游清泉寺 。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 有王逸少洗笔泉 , 水极甘 。 下临兰溪 , 溪水西流 。 余作歌云(词略) 。 是日 , 剧饮而归 。 ”东坡因病求诊 , 病好了之后 , 也和医生庞安常成为朋友 。 他就在这种身心皆相对舒朗愉悦许多的情况下 , 随着庞氏等人畅游清泉寺 。 相传王羲之曾在清泉寺练书法 , 寺旁有一清泉 , 是他洗笔之处 。 这道洗笔泉清冽甘甜 , 游人至此 , 往往会取水饮用 , 东坡也兴致盎然地喝了 , 且颇觉甘美 。 就是在如此轻松的氛围里 , 他写下了这阕《浣溪沙》 。
词的上片由三个意象组成:一是“山下兰芽短浸溪” , 于溪水间就能看见刚发芽的兰草 。 这让我们看见了溪水之清澈 , 也点出了词序所言“寺临兰溪”之意 。 二是“松间沙路净无泥” , 写散步松间小路 , 尘泥不沾 , 予人清新干净之感 。 之前东坡写《南歌子》曾说:“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 干干净净的路 , 不惹尘埃半点侵的世界 , 是东坡自重自爱的精神表征 。 行经清澈的兰溪畔 , 再走过干爽的松间小径 , 空间一步一步地展开 , 时间也一点一滴地向前推移 。 第三句的“萧萧暮雨子规啼” , 前面的清爽疏朗被萧萧暮雨取代了 , 而时间也不知不觉地来到傍晚时分 , 又是一日将尽;此时耳际响起的是阵阵的杜鹃啼声 , 杜鹃啼便是暮春时节 , 春天也到了尾声——时间推移的感伤就在这句景色的书写中 , 自然而然地被引拨出来……
词的下片 , 东坡借由理趣的书写来面对时间推移的无奈 , 作意全在“溪水西流”这一“反常”的现象 。
谁说人老了不能重返少年?你看门前溪水不就能够倒流向西吗?人生诸多可能 , 本无必然如何 , 因此 , 就不要徒然感叹岁月流逝 , 自伤衰老 。 ……我们习以溪水东流入海为常态 , 但兰溪由东往西流 , 正好相反 , 打破了常态 , 正显示事物未必有固定必然之态 , 而生命的发展又何尝不会发生反常的现象?当然 , 东坡并非认为人可能返老还童 。 他由此体悟到的是:老与不老其实只是一种心境 , 如果人生有各种可能的变异 , 我们又何必以“必然如何”自限 , 让自己耽溺于一种现象、一种情绪呢?因此 , 面对岁月飘逝 , 其实也无须过度伤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