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一|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七 )


一般人过生活 , 往往容易纠缠在生活事况之中 , 而东坡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性情襟抱 , 总是试图从这些浮生日常中去思索、分析、纾解 , 从而使自己能有较为宽阔的视野 , 达到更高远的精神层面 。
能从寻常的生活里感悟高妙的生命理趣 , 不只需要“诗人心智的内在之光” , 更需要诗人有一份闲散的心——心情放松了 , 感官就会更加敏锐 , 敏锐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开启了灵动的心智 , 于是 , 诗人才能从繁杂之中提炼出某种生命智慧 , 显现“灵视妙悟” 。 相田、医病、病愈、和朋友出游 ,东坡在这一年的暮春 , 从现实平凡的生活里 , 一步一步地放松了紧绷的心弦 , 一点一滴地重新感受生命的滋味与色彩 。
春天过去 , 夏日渐远 , 秋风乍起 , 东坡仍不免时间的感伤 。 他写《洞仙歌》《念奴娇》等 , 无非是试图梳理这些时空流转的伤悲 , 想从变化之中寻找一种不变的定理来安顿自我的生命 。 元丰五年(1082) 的初冬 , 写完《后赤壁赋》之后 , 东坡豁然开朗 , 体悟了“随缘自适”的安然 , 从而能够在这贬谪生活中感受闲情雅致 , 从闲心里去映照生命的自然喜乐 。 元丰六年(1083)以后 , 东坡写行旅中的一种体悟 , 就呈现了与过去不一样的另种风貌 。 我们来读这阕《鹧鸪天》:
/ /
林断山明竹隐墙 , 乱蝉衰草小池塘 。
翻空白鸟时时见 , 照水红蕖细细香 。
村舍外 , 古城旁 , 杖藜徐步转斜阳 。
殷勤昨夜三更雨 , 又得浮生一日凉 。
/ /
这首《鹧鸪天》的上片全是写景 , 用的是清丽舒徐的文笔 。 “林断”是指树林到了尽头 , 王维诗说“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 现在东坡行到林断处 , 呈现在眼前的是什么呢?林木浓荫消失了 , 映入眼中的是远方明朗翠亮的山峦 , 是修竹隐约遮掩的围墙人家——在这短短一句中 , 我们随东坡缓步行走 , 一景结束一景出现 , 无林则见山 , 见山而后又见房舍 , 终而驻足于“乱蝉衰草小池塘” 。 “乱”“衰”“小”的形容 , 呈现了一处寻常的乡野景色 , 蝉声不免杂乱、不悦耳 , 草色也难免间杂枯萎衰败者 , 而小小池塘更是难比水光潋滟的西湖 , 这只是荒郊里随处可见、因着季节天候自然呈现的素朴景观 。 接下来 , 东坡以少见的细笔写了一对很美的句子:“翻空白鸟时时见 , 照水红蕖细细香 。 ”仿佛魔法棒一挥 , 平凡的景色便添附了一层明亮动人的光彩 , 而东坡的魔法棒正是他闲适的心情 。 因为当心情闲适了 , 放松了的心就同时打开了眼耳口鼻等感官 , 明亮的眼看见了自在飞翔的白鸟 , 也看见与水相映的红荷 , 更闻到了自水面风中隐隐飘来的细细花香——东坡曾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 , 闲者便是主人 。 ”唯有闲心 , 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大自然中和谐、美好的一切 , 也因此才能于平凡的人生、寻常的事物里见识到、体悟到那本来就存在的喜悦 。
下片三句 , 一气贯串 , 却又有时间空间的转折 。 前面我曾说 , 东坡不是一味待在屋子里思考生命 , 他是在行动中去观看、去体察 , 进而认知生命的意义 。 这阕词正是他的散步文学、散步哲思 。 从村舍外到古城旁 , 写杖藜徐步的空间 , 而“转斜阳”一词灵妙地点出了杖藜徐步的时间之长 , 是不知不觉、悠然闲逸的就到了夕阳西下时分 。 时间流动着 , 空间变化着 , 而东坡没有特别的流连 , 没有多余的惋惜慨叹 , 他慢慢走着 , 一路前行……
结笔时 , 东坡回顾这趟杖藜徐步的心情:“浮生一日凉 。 ”这一天 , 清凉天气让他得以舒舒服服地随兴散步 , 入眼皆是好风景 。 有趣的是 , 这“一日凉”的成因 , 细思量 , 竟是由于“殷勤昨夜三更雨” 。 想想看 , 说不定昨夜三更的雨声曾经扰乱了东坡的睡眠 , 惊醒他 , 也令他难以再入眠;没想到 , 第二天竟然放晴了 , 于是 , 前一夜的雨反倒是梳洗了大地 , 也带来了清新凉爽的一日 。 然则 , 东坡此时享有的闲情 , 又何尝不是因为现实上的失意而得来的呢?若非“乌台诗案” , 东坡就不会从繁忙的政务中抽身 , 过着与乡野自然接近的日子;若非“乌台诗案” , 东坡就不会有这么多时间和家人安和度日 。 所以 , 很多时候 , 我们当下怨叹、惊恐、烦忧的种种 , 一旦事过境迁 , 回头再看 ,会发现自己在其中别有所得、另有收获 , 此时 , 我们不禁也要感激那些灾难、那些挫败与失意——殷勤昨夜三更雨 , 又得浮生一日凉——许久之后 , 曾经有人问东坡:对新法那些人是否有恨?东坡自言心中无恨 。 唯有将自己从“恨”的禁锢中释放出来 , 人才能有所成长 , 从而会感激那些不堪的际遇让自己的生命到达了另一个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