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上海启动10000吨沉箱整体打捞38米长清代古船

150多年前 , 一艘满载景德镇瓷器、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等大量贵重物品的木船 , 在长江流域发生沉船事故 。 150年后 , 当年的沉船原因或许已无从考证 , 但在深海中沉睡了百年的木船将要“苏醒” 。 古老的船体 , 斑驳的痕迹 , 终会揭开那段旅程背后的故事 。
3月2日 ,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 。 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采访人员从上海市文物局了解到 ,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 , 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 , 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 , 横向左倾约27° 。 从目前勘测情况看 , 古船船型疑似为明清时期在上海水上运输广为使用的平底沙船 。
这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 。
沉船|上海启动10000吨沉箱整体打捞38米长清代古船
本文图片

▲古沉船的具体地置 , 位于长江口 。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1 沉没清代古船百年后“苏醒”
上海 , 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重要口岸之一 。 上海的长江口 , 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 。 古往今来 , 在这条繁忙航线上和复杂水域里 , 埋藏有不计其数的水下遗珍和未解之谜 。
上海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 2011年起 , 根据国家文物局部署 , 上海市启动了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 通过陆地调查走访、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 , 收集到长江口水域150余条水下文物线索 。
【沉船|上海启动10000吨沉箱整体打捞38米长清代古船】但长期以来 , 浑水环境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瓶颈 , 上海长江口水域尤其突出 。 在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 , 探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 。 为此 , 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多个部门 , 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 , 并运用无人艇、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扫测设备 , 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联合调查 。
终于 , 2015年 , 工作人员在对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重点水下考古调查时 , 通过声纳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 , 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 。 经过水下考古潜水探摸 , 确认该沉船为民国时期的铁质军舰 。
不久后 , 考古人员又在该沉船北部 , 发现了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 , 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 从此 , 拉开了解码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序幕 。
沉船|上海启动10000吨沉箱整体打捞38米长清代古船
本文图片

▲前期打捞中 , 在古船上发现了大量景德镇瓷器 。 图片来源/上海市文物局
2 古船探宝 , 60厘米高青花瓷面世
为进一步摸清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性质和年代 , 从2016年开始 , 上海市文物局等多个部门 , 每年都要对该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探摸和多学科研究 。 经过6年多水下考古调查勘探 , 初步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 。
据模拟动画显示 ,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 , 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 , 所在水域水深8-10米 , 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 , 横向左倾约 27° 。 古船残长约38.5米、残宽约7.8米 , 已探明有31个舱室 。 沉船上部的尖艏、揽桩、主桅杆、左右舷、上甲板等结构完整 。 从目前勘测情况看 , 古船船型疑似为明清时期在上海水上运输广为使用的平底沙船 。
考古人员通过选取前后其中4个舱室进行了小范围清理 , 均发现舱内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 。 另外 , 在船体及周围还出土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硬木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金属钻头、钻杆以及黑色矿物等大量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