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公正:该如何是好?》 , 作者: [美] 迈克尔·桑德尔 , 版本: 中信出版社 , 2012-11 。
安乐哲和罗思文接受了我对无约束的自我的批评 , 也同意我的主张 , 即我们不可能不援引有关美好生活的观念来界定正义和权利 。 不过 , 他们认为我的批评还不够深入 。 罗思文写道:“安乐哲和我想要比桑德尔走得更远 , 不仅质疑自我的‘无负累’图式 , 而且质疑任何‘自我’的存在本身 。 ”为了取代自我 , 我们应当采用一种“完全相互关联的、承当角色的个人”的途径 。 他引用了安乐哲关于这种立场的总结:“在阅读孔子时 , 并没有涉及某种核心的人类存在者并以之作为我们真正是谁的载体 , 一旦家庭和共同体关系的特定层面被剥离 , 这一人类存在者仍然存在 。 ……那么 , 生活的目标就是通过在那些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的角色和关系中以最佳的方式行事 , 为自己和他人实现和谐与享受 。 ”
罗思文接着说道 , 一旦我们所有的角色被具体界定 ,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得以清楚地显现 , 那么 , 就剩不下什么能称之为“自我”了 。 他不否认这样一种暗示 , 即这种人格图景不能说明个人身份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连续性或统一性 。 “作为我所‘活出’的所有角色的总和 , 必须遵循的是 , 随着我的成长 , 我的角色将发生改变 , 因此我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 ”他承认说 , 这种看法“与本质自我的本性背道而驰 。 就本质自我而言 , 我们久已被文化传统同化 , 认为并感到我们真的是某种或‘拥有’某种在我们生活的变迁中保持恒定不变的东西 。 在儒家式的解释中 , 寻求那种本质自我一定如同追逐镜花水月 , 因为我们是由我们生活在他人之间的角色构成的” 。
角色伦理是否提供了一种比德性伦理更加切实的、有关儒家经典的解读 , 我无从评断 。 但安乐哲和罗思文不仅是在提供一种文本解读 , 他们也在主张 , 担任角色的观点 , 是理解伦理和人格的最佳途径 。 他们是对的吗?一种既反对自我的存在 , 又认为人是担任各种角色的并完全由自己的角色和关系所构成的道德观念 , 具有多大程度的合理性呢?正如安乐哲和罗思文所说 , 我与儒家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相通之处 , 但与他们有所不同 。 与他们一样 , 我反对说 , 道德产生于自主的、个体性的自我选择 。 但我并不认为我们能够“不考虑道德主体而思考道德” 。
让我试着来解释一下原因:我并不认为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在身份上的延续性来自一种“本质性”的自我;这种自我是我们存在的核心 , 其轮廓既定不变 , 不会受到生活变迁的影响 。 但同时我也不认为 , 人只是他的各种角色和情景的“集合” 。 在我看来 , 那种完全集合性的图景所缺失的 , 是叙事性和反思性(包括批判性反思)的角色 。 不仅是社会角色和关系 , 而且关于这些角色和关系的解释 , 都构成了人格 。 但叙述和解释需要预设叙事者和阐释者 , 也就是那些试图理解自身境况的讲故事的自我 , 来评价和评估那些对他们有所要求的各种目标和纽带 。 这种解释性的行为、这种理解 , 构成了道德主体 。
在德安博的文章中 , 他试图在安乐哲—罗思文的人的观念和我的人的观念之间进行调和;他讨论了罗思文在《反对个人主义》一书中所做的一个类比 。 那些相信有一种本质性的、持久性的自我的人 , 将人看作一个有核的桃子 。 尽管果皮和果肉会改变 , 桃核一直都在 。 针对这种有关个人身份的观念 , 我们能问:“承担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的那个(真正的)人是谁?”然而 , 那些认为社会角色和关系构成了自我身份的人 , 则会将人格看作一个洋葱:当我们把各种角色——儿子或女儿、丈夫或妻子、父母、祖父母、朋友、教师、邻居等——都剥除之后 , 就什么都没有了 。 罗思文用这个洋葱的类比来解释那种反本质主义的、承担角色的人的观念 。
- |你可了解钓鱼用到的子线与主线?
- 碎片|郑岩谈艺术史中的破碎与残片
-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 黄旦|黄旦|理解媒介的威力——重识媒介与历史
- 地下城与勇士|三月12星座运势揭晓
- 地下城与勇士|DNF:第6轮职业平衡,剑帝2次加强,刃影“被砍2刀”
- |空见是四大神僧之首,内功与外功登峰造极,高不可攀,能赢张三丰吗
- 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平遥推光漆器: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生命力
- 南京|除了马可波罗,你还知道哪些与中国有羁绊的异域文人?
- 地下城与勇士|DNF: 110级版本,部分职业暴击技能改版、职业平衡